这几个字一出现,曹承嗣立刻就冷静了下来,说的对啊,凉州那快土地那可不是好惹的,一个不慎就是兵乱的结果,而且那些凉州人,都是天生的上好骑兵,骁勇善战,万一再开关把西域人放进来,那可就全完蛋了。
而且。
曹承嗣突然反应过来一件事,“凉州人虽然强,但我大魏禁军的实力更是强,但上次平乱的时候,竟然损失惨重,那些凉州人似乎总是能够料敌于先,这件事很不对劲啊。
会不会是朝中有人给凉州人送情报,故意将我大军的消息泄露给凉州人,结果才导致我大军遭遇这些惨烈?”
曹旭立刻疯狂点头道:“王兄,很有可能,其实弟弟在前往凉州叛乱的时候,就感觉不对劲,我天兵是大魏精锐,就算是凉州骁勇,但不可能是我大军的对手。
肯定就是朝中有内奸,他们虽然没有参与机要,但毕竟身居高位,粮草这些东西是避不开他们的,他们就是想要借着凉州叛乱削弱我们的实力,而后再在长安将我们击败。”
曹承嗣站起身踱步皱眉道:“没错,肯定就是如此,看来这次的凉州叛乱,我们不能这么快就去,先将消息压下去,我们先在长安中,把那些对我们怀有恶意的人找出来杀掉,凉州的叛乱不过是小事而已,只要守好关中,河西四郡不过是荒凉之地,进不来关中的膏腴所在,等我们腾出手来,只要一断粮,四郡士民就要自己来求着王军进入四郡。”
嘶。
真狠啊。
曹承嗣轻描淡写的断粮,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河西四郡一直以来都是不能做到自给自足的,那片土地上的人口被迁徙后,超出了能够容纳的人口上限,所以四郡一直以来都是关中的一个附属单元,就是因为四郡需要关中的粮食去维持生计。
如果关中断掉四郡的粮食,那不出几个月,四郡就是尸横遍野,这毫不夸张,死的人不会是一万两万,而是十万,二十万,乃至于更多。
如果这世上的粮食只够九个人吃饱,却有十个人,那结果会是什么呢?
会是每个人都少吃一点,让每个人都活下去吗?
不会。
结果会是疯狂的残杀,还能活下五个人算是好的。
曹承嗣只在轻描淡写间就让这么多死去,就算是他的党羽,也觉得一阵阵森寒传遍全身。
曹承嗣会是一个好的主君吗?
他们深深的怀疑着。
在这个洛氏留下无数烙印的世界上,所有的圣王都有同一个特质,那就是在个人品德上的卓绝,那就是仁,那就是以身作则。
从邦周开始,圣王都是那些能力极强,而又有情义的王者,因为那些使用帝王术的君王,都被洛氏带头针对的一事无成,比如当初那位造就了洛国百年不朝周的血色王畿的制造者周僖王。
他是有权术手段的,如果洛氏的道德水准不那么高,周僖王完全可以用好处,比如赐土、升爵、赐民,等等不容任何诸侯拒绝的好处,来将洛氏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但可惜,他遇到的是洛氏,洛氏毫不犹豫的拒绝和这样一位天子合作。
于是他只能悲哀的成为一个邦周的昏君,受到后世的唾骂,直到现在。
再比如周懿王,他本来应该成为一个导致国家变混乱的角色,但因为他性格仁善,于是洛氏支持他,最终成就了一番功业,虽然他不是个圣王,但在邦周中,是不容忽视的角色。
一千年以来,洛氏在选择盟友时,总是首重那个人的品德而不是纯粹的看待利益,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天下。
直到进入汉朝,实际上依旧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天下人对天子的要求是变高的,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好人做不了皇帝就能够概括。
皇帝可以杀伐果断,但很简单,公平,权贵们要一个公平,如果皇帝双标,那就是不尊重臣子,权贵们就敢向皇帝拔刀,而天下人支持这种行为。
汉文帝刘恒曾经的太子九江厉王刘启,就是因为这个而死,他杀死了齐公的公子,如果当时不贬斥刘启天下人都不服气,汉家的法度就会毁于一旦。
那些不愿意遵从这些准则的皇帝,那些自以为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都成为了昏君,甚至被上一个恶谥,这就是天下人的选择。
换句话说,天下人不喜欢刻薄寡恩的皇帝。
这种风气之下,曹承嗣这样的人,自然就会被质疑,但这短短几十年之内,似乎曹承嗣这样的人已经不少见。
而且。
没有人再像洛氏那样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这种人,于是天下人就默认了这一点。
曹承嗣自然不知道这些人心中在想什么,他已经开始思索怎么去整治自己的政敌,那些人就如同藏起来的虫豸一般,杀不尽斩不绝,为什么就不能乖乖的接受他的统治呢?
……
曹承嗣在短暂的调查后,就发现这件事根本就查不下去,线索到了一定程度后,都会断掉,他立刻就知道这是有身份很高的人在阻碍。
但他至少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真的有人在和凉州的叛军暗通款曲,这个事实让他又惊又怒,这是一件完全超出他预料的事情。
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怀疑凉州叛军是不是听命于某一个势力,而这个势力正和他敌对,更可怕的是,他完全不知道这个势力到底是谁主导的。
当初的辅政大臣党羽,他认为自己已经清除干净了,剩下的明明都是自己人和自己的盟友,只有少数人不属于己方,但并没有反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