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燕军的兵力较少,但是刚刚大胜,士气高昂,而冯胜二十万大军耗费十天没能攻下大同,多少还是有一些士气滑落的。
更重要的是,其实冯胜自己,战意并不高昂。
实际上,靖难之役中,除了两军的上层人员之外,其余的官僚,立场并没有特别坚定。因为谁赢了,都是姓朱的当家,他们更多的是在观望,谁赢了他们跟谁。
比如说平安与大名鼎鼎的盛庸,他们其实也不是抱着什么以死效忠建文的念头打的,就是纯粹完成京师的任务。
在燕王即位之后,他们都选择了投降。
在大多数人眼里,谁在京师,他们就跟谁。
这还是原时空朱允炆名正言顺的情况下,而在这个时空,武臣对于朱允炆的登基,实际上是心怀不满地,像冯胜这种老前辈就更不用说了。
朱文正是为了自己晚年最后的辉煌在拼命,而冯胜却是心不在焉,并不想全力对敌。
两个人水平差不多,但是心态却截然不同,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战局的走势。
交战数场,南军屡屡退却,没有出现决定性的大败,但是也折损了几百人马,士气低落。
而冯胜虽然放水,但你要他直接打败仗或者投敌,那是不可能的,他决定坚守不出。
两军,就这么对峙了起来。
战场的中心,转移到了北边。
平安是南军的一员骁将,他是朱元璋的养子,跟曾经跟随朱棣出塞,了解北军的战斗方式,因此奉命率军拦截严铿的部队。
但是平安固然了解北军,但是严铿的部下,却不是步骑交加的北军,而是彻彻底底的骑兵部队。
燕王调走了他的燕山右护卫,但是却给了他一支更加强力的军队。
之前与辽王交战之时,有大量的蒙军被俘获。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是一场驱逐战,仅仅只是把辽王赶走了而已,俘虏的少数蒙军也被打散编入明军。
但是这次不一样,蒙军太多了。
于是在严铿的建议下,朱棣精选出了两万精锐,单独成为一支骑兵部队。
朱元璋得知此事,还特地为这支蒙古人组成的骑兵命了名。
顺义铁骑。
地址:
地址:
地址:
:
喜欢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