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赞同领导的这个说法的——视野要放开,心态要放大。”
“陈念同志的想法很好,而且最好的是,在他的一期计划里不需要占用额外的资源,完全通过多个项目前期的资源节约来支撑。”
“这样做就很好嘛,多省多用,多做多用,最大限度利用手里可用的资源,拿到最多的成果”
“我这边代表经济口先表态了,我支持陈念同志的提案。”
他的话音一落下,会议室里的大多数人便笑了起来。
“你们搞预算的是这样的,只要不花你们的钱,什么都好商量。不过领导说得对,我们的眼光确实应该放远一点。”
“这份提案里涉及的一阶实验性方案还是很有想象力的-——当然,我说想象力的意思就是,在可执行性上差了点。”
“通过大规模铺设冷凝系统来增大空气湿度、减缓地表水分蒸发?”
“说实话,如果提出这个方案的不是陈念同志,而是其他的技术人员,我已经把提案扔到他的脸上了。”
“要这么搞的话,不如干脆咱们就搞个戴森球算了,那东西反而更值得一试。”
“不值得,陈念同志想解决的本来就是能源冗余的问题,基础科学不突破,建戴森球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只是举个例子!”
男人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陈念同志显然是受到西北基地人造绿洲的案例的误导了。”
“这样的方案实际上只适用于本来就有绿化条件的冰川融水区,对与广袤的荒漠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哪怕能够形成小范围水循环,在蒸发作用下,也不足以影响周边环境,他所设想的‘步步推进、阶段绿化’的思路是行不通的。”
“用直观的话来讲,在某一个时刻,植被生长和死亡会达成平衡,形成一条在荒漠中无法被跨越的死线。”
“到时候,无论我们投入多少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也无法再前进一步。”
“因为这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通过提案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相应的讨论和优化,不能盲目执行,更不能冒进。”
他的话说完,会议室里一时安静了下来。
没有人能反驳他的建议,因为他所说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这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也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哪怕陈念在过去曾经以“不科学”的方式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数不尽的科技财富,也并不能抹消掉那些始终存在的基本规律。
所以,实验性方案,有可能是真的做不成?
“那我们怎么去修改?怎么去优化?”
“放弃冷凝方案,改成原本已经考虑过的引水方案?”
“引水方案其实是很有可操作性的,毕竟我们在基建方面本身就有丰富的经验。”
众人再次讨论起来,而就在讨论变得越发激烈时,一声咳嗽却突然响起。
最开始说话的老者脸上带着笑容,他环视了一周,随后开口说道:
“各位同志的建议都很好、很有参考性。”
“这份提案当然是存在问题的,甚至如刚刚所说的,具有异想天开的成分。”
“但,陈念同志,其实是提出了‘进阶版’的方案的。”
“现在我手里的,就是一份额外的提案。”
“而这份提案的内容是基因优化。”
“生物基因编辑和优化技术发展方案。”
“我建议大家也看看这份提案,看完之后,也许我们会对环境改造方案有一个新的认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