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906章 不要走了(第1页)

第906章 不要走了(第1页)

第906章不要走了

袁熙抬手让众人坐下,出声道:“我不能保证,但我愿意为之努力。”

“先前你们应该都听说过我的事情,我这人不轻易作出承诺,但只要答应了,便会竭尽全力做到。”

在场使节闻言皆是出声称颂,然而那黑脸之人沉声道:“有汉使斩杀楼兰王在前,吾等固不敢尽信。”

此言更如同一声霹雳,震得在场使节相顾失色,田豫猛然站起,喝道:“无礼!”

这使节所说的,是西汉霍光时期,汉使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一事。

彼时霍去病去世后,匈奴向西退走,颇有势力,而西域楼兰龟兹两国,在匈奴的暗地支持下,常常伙同匈奴流寇袭杀西汉使节,劫掠商队货物,丝绸之路因此饱受困扰。

尤其是彼时楼兰王安归曾在汉廷做过质子,对汉廷极为仇视,回到国中登基后,针对汉廷商人使节发起了多次袭杀。

当时傅介子任平乐监丞,向已经当权的霍光提议打击西域诸国,霍光以为当时的汉廷发兵劳师远征,靡费甚巨,故不许,傅介子随后便提出了刺杀之策,霍光自然不信,但还是上奏汉昭帝,赐给其财物,让其出使楼兰。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奉命出发,很快就到了楼兰王都,他此行的公开身份是汉朝使者赏赐西域诸国的特使,除了卫士外,还携带了大量的金币。

一开始其并未收到楼兰国王的接见,后来傅介子给随兴的楼兰陪同官员看了使团带的金银财货后,楼兰王安归果然上钩,亲自赶赴傅介子营帐。

“所以当他首鼠两端之时,其结局便已经注定了。”

“我相信南匈奴虽然直接倾向于后者多一些,但也不是不会坐下来谈,不然的话,谁都知道上来就要分生死,那么我何必不先下手为强?”

他话锋一转,“现在各位的部族,其实也是如此。”

袁熙继续道:“当时楼兰什么情况,我相信你们比我清楚,虽然是被匈奴逼迫,但屡次袭杀汉廷使节,换做你们,也总要有個说法吧?”

傅介子设宴展示丝绸金银,并在席间说天子有密信,安归上当,随傅介子至营帐后,被傅介子和侍卫杀死,傅介子拿着安归头颅展示给楼兰诸臣,以天子名义宣布了安归罪行,在场楼兰士兵竟被傅介子一人震慑,各自散去。

“之后便是手段问题了,你不仁我不义,楼兰动手在先,却反过来责怪汉廷使节背信,岂不怪哉?”

这一番话说得在场众人讷讷无语,袁熙见状,趁势道:“楼兰王夹在匈奴汉廷之间,想要做墙头草,其两边都不想得罪,两边都想讨好处,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精通北地故事的田豫,自然明白这使节所指的什么,所以才出声呵斥,袁熙却是笑了出来,他曾经向田豫阎柔等人问过匈奴的事情,自然对此事也早耳闻。

“汉人有句话,叫做先礼后兵,便是两边起了争端,我们总是试图先用谈判的手段化干戈为玉帛。”

这便是后世斩楼兰的注明典故,演化成历代武将出征封侯愿望,很多唐宋诗人也曾为此颂,李白塞下曲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便是说的此事。

从那时起,匈奴就流传着汉人背信弃义的非议,因为在他们眼中,汉廷这么做,等于是用欺骗的手段杀死了楼兰王,乃是不光彩的行为。

这件事情,在汉廷看来,自然是传扬大汉威名的好事,但对于匈奴来说,却有另外一番意味在其中。

那人不得不承认袁熙说的话是对的,上来就喊打喊杀的部族,灭的反而是最快的,因为没人敢相信他们。

“你叫什么名字?”

他倒是不恼怒这个使节如此悖逆自己,相反,袁熙很高兴,因为这说明这个使节想的事情很深,若不是真正考虑过南匈奴和汉人之间关系的,断不会将此事提出来发问。

之后傅介子和随从带着安归头颅返回长安,被汉昭帝封为义阳侯,安归头颅则被悬于城楼之上,让四方往来的使节观看,自此外胡震慑。

“实在谈不拢,大家才会在战场上相见,分个胜负,亦或生死。”

“我知道南匈奴王庭之中,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

那人说了个南匈奴部族之中的常见名字,袁熙猜十有八九是假的,当下也不以为意,说道:“有句话叫道理不辩不明,我便和你来说说我作为汉人的道理。”

“而匈奴将楼兰当做牺牲品,利用其作为挡箭牌来对汉廷发难,在楼兰王授首后才跳出来替其打抱不平,岂不是无耻了些?”

他止住一旁将手按到剑柄上的侍卫,让其退了下去,方才开口道:“你这人很有胆识,我很欣赏。”

“诸位夹在其中,想要存续自己的部落,其实是很难的。”

“有时候不站队的人,反而是最先被扔进战场的那一批。”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悚然而惊,纷纷起身拜道:“还望使君指条明路!”

袁熙见只有那个使节没有跪拜,也不以为意,便继续道:“不瞒诸位,不论对于我,亦或其他人来说,拿回并州,都是汉人的心愿。”

“你们现在不做选择,便会夹在我和南匈奴主战派之间,即使没有我,也还有其他人。”

“我知道伱们在河套住了上百年,早已经将其视作故乡,但同时在并州的,还有几十万汉人,你们若不想何其共存,采用激烈极端的手段,那最后得到的便是同样的回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