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末,蠡驹助司马氏篡魏,续灭东吴,一统天下。奠定大晋江山,为司马家创立不朽功勋。
庙堂之高,高处不胜寒。蠡驹为免赴韩信后尘,功成身退,隐居巴蜀。
相传蠡驹有经天纬地之能,知生死,通阴阳。而这皆依赖于一卷书简。
蠡驹年少求学,得遇一位世外隐士,赠与他此卷书简。蠡驹得此书简终日研读,悟得书中大道,后创此不世之功。
书简本为纵横始祖王禅老祖所著,里面详细记载着王禅老祖毕生所修,所悟。
书简中共有四绝,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
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
三曰武学,神乎其技,精神奥妙,登峰造极,震古烁今。
四曰出世,修真养性,却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蠡驹隐居之后,在蜀中将残破的书简重新整理,抄录成册。书简中的四类绝学,分别书为四部。
因王禅老祖隐居鬼谷,故此常被人称为鬼谷先生,
蠡驹便把鬼谷先生的这部遗作命名为《鬼谷天书》。
为防止此书落入奸佞之手,蠡驹将《鬼谷天书》密封在一具玉石棺椁内,藏在一个极为隐秘之处。
又恐鬼谷先生的毕生心血就此葬送在自己手中,便又铸一尊铜鼎,将《鬼谷天书》藏处的秘密刻于鼎内。
后逢乱世,蛮族四起,兵犯华中。铜鼎从此下落不明。
此后的五六百年间,一直有人踏足天下,苦寻蠡驹所铸铜鼎的下落。甚至连蠡驹及其子孙的墓穴都被人翻了个底朝天,却始终不见那尊铜鼎。
铜鼎数百年不知去向,《鬼谷天书》也就只成了一个传说。后来人们渐渐怀疑《鬼谷天书》是否真实存在,甚至连蠡驹的才能都被后人质疑不实。
六百多年后天下再逢乱世,有人无意间在川蜀境内的涪江里,打捞上来一尊铜鼎,此鼎便是六百多年前蠡驹所铸的那尊。
此消息很快传遍天下,各地野心勃勃之人陆续赶往蜀中,争夺铜鼎。因盛传《鬼谷天书》中记载着冠绝天下的绝世武功,各路武林豪强为此争斗不休,死伤之人不计其数。此鼎被奉为武林圣物,却也成了武林之祸害。
五台山大浮灵鹫寺方丈,慧明大师,乃当世大德高僧。为避免铜鼎继续为祸天下,尽早平息这场武林浩
劫,慧明大师力挫各路武林高手,将铜鼎带回五台山。
不料,天下群雄合力围攻五台山大浮灵鹫寺,逼迫慧明方丈交出铜鼎。
慧明大师甚是清楚,若交出铜鼎,天下仍是杀伐不断;若不交出,武林众豪强决计不肯善罢甘休。
于是乎,慧明大师想得一个万全之策,比武争鼎。此计策即可避免武林厮杀,又可保五台山佛家安宁。
比武之期与比武之地,皆与三年一届的泰山武林大会相同。九月初九,泰山玉顶。只有这一日方可集结天下群雄,共同见证铜鼎归属,打消众人的念头。
只有这一日,在泰山之巅,天下各地的武林人士,和各门各派才会齐聚一堂。众目睽睽之下,可保比武公正,不会因此再伤人性命。
四个月后,天下各地的武林中人,及大大小小,来自五湖四海的各门各派,皆如期而至,齐聚泰山。
有的人并非来此争顶称雄,只是来见证一场盛大的武林集会。有的人也自知自己功力浅薄,来此只为一睹被奉为武林圣物的蠡驹铜鼎。
但大多数人还是对记载着《鬼谷天书》秘密的铜鼎,以及泰山武尊的虚名,而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泰山玉顶中央,是一片宽广的平地,庭楼庙宇环筑四周。顶上汇集了各路武林豪杰,热闹非凡。
玉顶北面筑有高台,此台三丈余长,两丈余宽,甚
是宽大。高台原本是一块天然巨石,后被人凿平,即是会台又可做比武的擂台。每届泰山武林大会,皆是在此台上决出泰山武尊的人选。
泰山武尊乃武林中武功最高,德望最重之人居之,慧明大师亦是欲将此鼎交付到此人手中才可安心。他单手高举铜鼎,轻飘飘飞跃台上,望着台下众人,心中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
慧明大师将铜鼎放在台上,对台下众人呼道:“阿弥陀佛,贫僧乃佛门弟子,因不忍视诸位武林同道为争夺此鼎而厮杀不休,故将其收归于五台山上。大浮灵鹫寺绝无独占之心,今日借泰山武林大会之际,将此鼎交归泰山武尊之手。”
台下众人闻言,一片哗然。泰山武尊由武林中武功最高,威望最重之人居之。
前任泰山武尊仙逝,本届泰山武林大会本为重定武尊之位。如今不但可得武尊之名,还能将蠡驹铜鼎光明正大的据为己有,此等诱惑,使得众人皆不觉技痒。
慧明大师又道:“比武争鼎,只论胜负,不定生死。若有人在此擂台痛下杀手,贫僧定将全力为死者讨还公道!”
一位身材矮小的半秃老汉,蓦地飞跃至擂台上,对慧明大师拱手道:“齐州黄河帮帮主,沙通海,先来领教一下大师的绝技。”
慧明大师双手合十,向沙通海施佛礼道:“阿弥陀佛,沙帮主误会了,贫僧不参与此次比武争鼎,只做一个公证之人。”
慧明大师又对台下众人呼道:“不知哪位英雄愿上得台来,与这位沙帮主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