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珏天纪 > 第九十章 法为天下(第2页)

第九十章 法为天下(第2页)

户部尚书禀报完常务,许大学士又上前来了:“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大殿最上方正歪坐着的皇帝点了点头,语气平淡:“许大学士连日称病,身体可好些了?”

许洲自韩珞成回归朝堂之后,确实是称病到今日才上朝。虽说许洲已过耳顺之年,病弱倒也正常。但这病的时间着实有些凑巧:以许洲为首的变通派和以大理寺卿为首的顽固派才刚碰了碰,被陛下不置可否地敲打了一番,他便告病了。

只见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上前一步,捧出一本奏折,声如洪钟:“臣谢陛下关怀。臣近日身体抱恙,闲时同谏议大夫连日整理了一系列修改律例的要点,称《谏修例法治书》,请陛下过目。”

皇帝大致看过了折为八版的奏折,又交到梁内官手中,淡声道:“念。”

于是梁内官“诺”了一声,展开奏折,高声朗读:“自高祖定天下以来,民生休养生息,已历三朝。仁治之下,颇有善声。然所谓‘国准者,视时而立仪’,今法不能申乎正义,则当修例以兴法治……”

韩珞成有些讶异:自他回归朝堂之后,修例风波算是平息了一段时间,他以为此事也就过去了。没想到居然也有人和他一样,在为此事暗中发力,务求一击必中。

一瞥皇帝的表情:照旧是闭目养神,不置可否。再看底下臣子:个别已经议论纷纷起来,以大理寺卿一派为甚。唐境却是侧耳以听,面无表情。

但是听了一炷香时间,韩珞成便暗自在心中叹了口气:这篇文章,文笔和条理都没话说,案例也举得很恰当,最后更是以《商君书》的“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结论。今日一出,必然是一篇扬名天下的议论文。

可惜的是,其中并没有皇帝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实际的整改方法。韩珞成看得出来,他也很希望通过修例来改变当下权臣满朝野的局面。然而阻挠之声也随处可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声音就是:祖制不可违。

韩珞成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在苦苦找寻高祖皇帝和太祖皇帝时期的语录和政治运动记录,来证实自己修改过的律例并无违背祖制,而是沿袭了祖宗们“法为天下”的思想。

历代以来,祖制就是天,违制就是逆天。韩珞成这几天查阅资料,看遍了小型变法的失败案例,实在是太清楚了。这篇文章虽好,却无处不在谈祖制与当下的悖逆,怎么可能打动顽固派呢?

果然,梁内官一把奏折放下,大理寺卿就上前来指出了这个问题,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把顽固派的士气提到了顶峰。接下来,大理寺丞、吏部尚书等人皆上来帮腔,就连公孙丞相也开口了,蜻蜓点水地指出了文章的空洞性。

韩珞成看许洲和谏议大夫势单力薄,都想为其打抱不平了。谁知他正要“启禀父皇”,韩便开了口:“父皇,儿臣以为,《谏修例法治书》虽然缺乏实质修改意见,但所言有理,当设专人研究修例,不可轻视。”

韩翎便立刻坐不住了:“皇兄此言差矣。祖制乃是历代祖宗和圣贤经过不断论证修改得出,怎可轻易大改?父皇,我朝以仁政为先,万万不可学法家之道,寒了百姓的心啊!”

顽固派见韩翎一连祭出了“仁政”和“祖制”的双重杀招,韩更是直接保持沉默,便也住了口,等待皇帝发话。韩珞成想开口,却又碍于这一时的沉寂,满心纠结,只能化作内心的惊涛骇浪。

谁知半晌后,皇帝没说话,却有一个沉稳的声音从底下传来:“陛下,臣以为祖制所言:‘法为天下’,不仅仅是说,当仁治而使天下归心,也可以说,颁布法律是为了天下苍生。”

韩珞成一听此声,又惊又喜,直接扭头看向下边:唐境回望了他一眼,眼中分明是一派坚定和自信在他们两人完全不沟通的时间里,他居然猜到了自己的心意,也看了《太祖志》!

唐境接着说:“既然我朝是以仁政为主,当以“仁”善待百姓。然而,若是如大学士所言,当今律例不能适应当下的民生发展,令百姓无法可依,盗贼无法可治,百姓都不能得到法的保障,又何谈仁政呢?”

“当日秦孝公令商鞅变法,秦国内政安稳、民生不辍,才有了后来的大秦帝国、四海归一。当今天下太平,比七国分裂之时更适宜变法,而修例已是我华天富强的必然之路。”

“大学士毕竟不通律法,不能立刻指出弊端和修改案。但陛下若此刻定夺,依照我朝臣子的博学程度,今年之内新律颁行,不成问题。”唐境说完,眼睛也不随意乱瞟,一看就知道是准备好的:说不定还和皇帝串通过。

韩珞成几乎都要跳起来给他鼓掌了:先是提出祖制对于法的理解和自己对于祖制的理解,然后谈到“仁政”的实质不可缺“法”,再点名全盘局势其实也就是把私底下会跟皇帝说的话放到明面上说了。

接着还嫌不够,还要表明修例不难,把必须参与修例的大理寺卿夸了一番:然而他是顽固派。最后点名结果和好处:不仅有利于民生,说不定还能让天下一统。这么一套说下来,是个皇帝都会心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