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诸天败类 > 713亲儿子(第1页)

713亲儿子(第1页)

阅文塔。

七层宝塔层层堆砌,庄严大方,四望如一。

最上层的镂空塔阁内,雕刻着文曲星君的塑像,香火袅袅。

这就是大梁王朝,考官阅卷的场所。

因为触及到了事关大梁气运的科举考试,还有文曲星君在上,暗中关注。

而且考生的数量也太多,个个都是乡试中脱颖而出,秀才中的佼佼者。

所以每一份试卷,都要好生对待,不能懈怠和徇私枉法。

所有的试卷,都从塔楼第一层开始,向上面层层递进。

第一层的阅卷官,倒不用看的太过于仔细,大致看一遍,将有资格晋升的试卷,往上面递进。

他们主要负责的就是大浪淘沙,将那些一看就是滥竽充数的试卷,给过滤掉,将真正有文采,有见地的答卷,呈送给上面的阅卷官。

而七层宝塔最上方,坐镇的赫然是一位无双国士,和当朝宰相。

不管什么样的卷子,到了他们这里,就已经注定,进入了殿试,都是一些旷世大才。

而他们负责的,只是给这些进入殿试的骄子,一个会试的排名,评出这一界的会元,并且进入殿试,面见皇上的时候,也会按照自己的顺序走入大殿。

所以说,是否有资格进入殿试,还是得第二层的阅卷官来评定。

虽然经过了层层筛选,到他们这里的试卷,已经没有多少了,而且都是一些大才之人的答卷。

但是这一步,反而是责任重大,和争议最多的地方。

因为他们要控制进入殿试的名额,剔除一些“多余”的试卷。

自古文无第一,可能这个考官觉得这份卷子答的好,想要举荐进入殿试,但这份卷子,放在另一位考官眼中,可能就是狗屎了。

毕竟有大才之人,除去文学功底深厚,还必定有自己的见解,答题也会带有自己的性格。

譬如让商鞅、吴起这样的人,去答题有关于社会形态的试题,他们的见解,势必会让与之同代的很多人,觉得是胡说八道,狗屁不通。

毕竟只是主观的阅卷,不会立马得到历史长河的正名。

有见地的考官,会觉得这两人提出的“变法论”,似乎还有些道理,这位考生是有想法的。

但中庸迂腐,或者同样有性格的其他文官看来,那就是一沓废纸了。

所以这一层,有足足五个阅卷官,会根据每沓答卷,尽可能站在公正的角度,去商议是否能够进入殿试。

要是出现了分歧的话,就会采取投票的方式决胜,五是奇数,也就代表不会出现票数相同的情况。

而且本来试卷就已经经过了下面的层层筛查,就算另外两个反对者,觉得答卷完全是狗屁,也必然会有真才实学的,不然卷子也来不到这一层。

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大梁国对科举考试的看重了。

更莫说每个考官进塔前,沐浴焚香,还要向塔顶的文曲星君上香,口诵阅卷规则,类似于后世的宣誓,表示自己绝不做违背本心,以权谋私的事情,不会让任何一位大梁贤才蒙尘,不然往后寝食难安,天弃人厌。

这在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世界,真就算极重的誓言了。

结束了一场辩论,考官们最终以四比一的票数,将一沓试卷剔除殿试资格。

被四位同僚怒斥毫无见地,进来混日子的李考官,十分的无奈憋屈。

我明明就觉得,那沓试卷还不错,虽不是惊世大才,但也有资格进入殿试的啊,你们咋跟我想的不一样呢……

叹了口气,李考官安慰自己,或许是这一届的考生,实在是太优秀了,刚才也有两个同僚说了,要是放在往届,他们就通过了。

但是为了限制人数,给其他更有才的人机会,只得将试卷排除下去了。

李考官也不多想了,继续拿起下一沓试卷,答题人:叶太。

叶太,貌似有些耳熟啊,隐约听其某个同僚提起过。

不过李考官也没有多想,有名气的奇才多了去了,最终还是要看答题的质量才行。

第一页,李考官逐字逐句的看了下来,这一页考古籍经义的,这位名为叶太的考生,完全正确,没有错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