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英也没客气,就跟着她进了屋。
看这院子里和屋子里,并没有收拾得多好,想来这一年多的日子也并不轻松。
老二媳妇给用水瓢舀了一瓢水来,朱凤英喝了一口,邓秀宁没要,她现在习惯了喝白开水,生水是不喝的,容易肚子里长虫。
邓秀宁见朱凤英时不时看向老二媳妇背上的孩子,一副想问又开不了口的样子,便仗着年纪小,问道:“二婶,石头这是多了个弟弟还是妹妹?”
按照她记忆中的,应该是一个女孩。
果然,二婶说:“是个女孩,没有你命好,有那样厉害的爹,所以才四个月,就得跟着我下地干活去。”
听得出来,对于一年多前的事儿,还有怨气。
邓秀宁是毫不在意的,反正自己又没对不起这个婶娘过,她冲自己阴阳怪气也没用。
“妹妹有名字了吗?”邓秀宁继续问。
“也没正式取啥名,就叫小花。”
孩子还小,乡下许多人都不急着给孩子取大名,据说没大名儿,生死簿上就没有名字,勾魂使就勾不了魂,孩子就没那么容易夭折。
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一
会儿,老二就回来了。
看到朱凤英,他还愣了一下,叫了一声娘以后,也就没什么声息了。
朱凤英见老二一家都不冷不热的,又听到隔壁有了响动,就带着邓秀宁和东西,去了老三家。
没想到老三家也添了个孩子,和老二家的小花月份差的不大,不过是个男孩子。
这两兄弟,别的事儿不积极,生孩子这事儿倒是挺积极的。
老三夫妻两稍微热络一些,毕竟看到那么一大包给孩子的东西,心里也就舒服些了。
也没多说几句话,朱凤英就带着邓秀宁去了食堂吃饭,这次也没白吃,掏了粮票额外让厨房做了菜,祖孙两饱饱地吃了一顿。
吃着饭,朱凤英说:“看来这乡下日子过得也不差,一张粮票能买这么多吃得,还有肉。”
其实是乡下见粮票见得少,觉得是个稀罕物,所以给的分量和质量都足一些。
本来将两个孩子送到了,就可以回去了,不过以后朱凤英跟着邓奎先调去了别的地方,离家更远了,回来也就更麻烦了,于是朱凤英之前就想着待几天,和以前相熟的邻居们聊聊,然后去娘家看看啥的。
相对于两个儿子的冷淡,邻居们,特别是一个家族里的亲戚,就显得热情多了。
“这回回来啊,除了送两孩子回来,还有就是来看看大家。”
“两孩子我看到了,在你们那儿养的挺好的嘛,白白胖胖的,咋又送回咱们这乡下来了?”这问话的也不是挑理,就是好奇。
朱凤英说:“石头的户籍不在我老大那儿,不能在那儿读书。他现在五岁了,马上得上学堂去了。我家老大说了,孩子要有出息,就是得读书,不然还得种地。”
“喔……”众人表示明白了。
朱凤英又说起邓奎先要毕业了,马上要分配的事儿,家属随军没问题,但是侄儿怕是有些不方便,大家点头表示明白。
眼看着朱凤英要跟着人家去田里了,邓秀宁忙说:“奶奶!我就不去了!我就在村里等你啊!”
太阳那么晒,路途也不近,邓秀宁就不愿凑热闹了。
朱凤英说:“那你小心着点!离梁玉莲家远点!”
邓秀宁嗯了,马上转身跑回了村里。
她毕竟在这儿生活过十六年的,哪家是哪里,她都还有印象。
说来也是冤家路窄,她刚回了村里,准备先去以前割猪草的湖边坐坐,吹吹风之类的,就迎面撞上了一群小孩,那群孩子里,就有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