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医馆内的配置全部安排好,姜白芷带着一大批人正式入驻的时候,四对陈家夫妻,已经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卿卿我我了,腻腻歪歪的,简直让人没眼看。
就连才满十四岁不久的陈家五姑娘,陈如莲,也跟一个十七岁的男弟子互相看对了眼,活脱脱的一个早恋没跑了。
经过十年的战争,男少女多,男女比例要拉回平衡,必然至少还需要十年。陈如莲自个提前相好了个对象,还省得她爹到处去物色女婿了。
这个男弟子亲生母亲已经不在了,继母性子很爆,他是被继母赶出门的,只是他爹对他还有些感情,又畏惧这个妻子,才暗地里托人帮儿子找了个学徒的活计。他对那个家庭并没有太多好感,愿意回家,只是看在他爹的份上。这种情况下,他估计跟陈如莲的几个姐夫一样,愿意入赘到陈家去。
陈家就一个才十二岁的陈如菊还单身了,但这闺女还太小,要是她也在班上找对象,姜白芷这个当师父的,就得出面教育孩子了。
五月份,姜白芷带着弟子们去了医馆,她一边继续授课,一边给过来的病人看诊。
不过,这个医馆刚成立,没什么名气,姜白芷的事迹,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也渐渐淡化了,并不能成为医馆的招牌。刚开始来这个医馆的病人,基本还是胡杨柳村的人,以及边上很近的一个村子的人,小陈村那边有陈地主帮忙做了宣传,不过,小陈村的人家普遍比较穷,估计没有大毛病都不会来问诊。
其他村子跟镇上的人,习惯了去镇上易大夫的医馆,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考虑到不熟悉的新医馆来。
就这么着,偌大的医馆,搞得挺荒凉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姜白芷利用闲暇时间,继续给弟子们授课。干完份内活的护工们,也可以自愿来听课,姜白芷没有藏私的想法。
弟子们有些着急了,“师父,这医馆每天光是我们这么多人的吃喝,就是一大笔开销,总没人来看病,这可怎么好?”
家财万贯的陈家几个闺女,也真情实感地跟着发愁,“是啊,这不跟做生意的一样,总没客人,我们技术再好,也没用武之地啊。”
“不要急,”姜白芷一脸淡定,“我这新开的医馆,本就是在抢易大夫的生意,虽然我跟他之前的关系还算不错,但要是我大张旗鼓地招揽客人,说不定会得罪他。如今镇上跟周边村子的人数太多了,光靠镇上那一个医馆,其实已经应付不来了,总会有人因为太着急、等不了在易大夫那排队,而选择来我们这试试。”
姜白芷让郭子仪去镇上打探过,因为前三年都是旱年,所以镇上、周边的村子,都多了许多从外地迁来的人。原本一个曲陵镇加这么多村子,也就三千多人,如今都有五千多了。
之前参军的人没回乡时,易大夫那个医馆就基本每天都有几个病人过去,参军的人回来后,这个日平均人数增加到了十几二十个——因为从战场上回来的人,身上大多都落下了一些毛病,需要经常去看病买药调理。
易大夫的医馆里,本就只有他一个人能看病开药,而如今,加上那些远迁过来的外地人,每天到他那去看病买药的人,多的需要排队。
还有一些出更多钱请易大夫上门的,这样更是会直接占去他至少半天的时间。总是有人特意凑钱来看病,却排不上号,只得又回家去挨着。
而易大夫虽然想了法子,让学徒弄个号码牌,盖上他的印章,让病人按数字顺序过来,但他面对每个病人需要耗费的时间不一样,中间还时不时到大户人家去出诊,拿到号码牌的人,可能需要跑好几次,才能真正轮到他们,或者运气不好,他们跑了几次还错过了号码。
病人们再怎么尊重大夫,跑那么多次还错过,说这个号码无效了,心里都有气。为这号码牌的事情,易大夫那医馆里,已经闹过好几次事了,更加耽搁时间。
有些犯了急症的人,要是家里有钱还好说,可以花更多的钱让易大夫上门。要是家里积蓄不够多的,就只能拿着号码牌干着急。
郭子仪是见过镇上医馆里人满为患的景象,只是不懂,为什么师父没有让易大夫主动让等不及的病人来这边。
“易大夫不是顶小气的人,师父您之前年年还托他代卖清凉油、栀子油这些东西,让他把应付不来的病人指引到我们这来,他应该不会拒绝啊?”
心中这个问题纠结了许久,郭子仪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姜白芷低头随手翻看一个弟子的笔记,批改错漏,过了一会,才回答说:“你觉得易大夫的医术,比我如何?”
“这……”一个是前师父,一个是现师父,郭子仪纠结地沉默了一会,还是实话实说,“关于内科方面,我只见过师父给您二嫂、以及赵师妹调理身体,调理效果着实很好。只是我在易大夫那的时候,见他诊过的内科病更多一些,这方面我不太好评比。但单论外科,定然是师父您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