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二郎闻声而来,帮方氏和沈全先把东西拿回去,沈陵也跟着他们一道先回去了。
不是农忙的时候,家里头的女人便不需做农活,崔氏见着他,迭声问:“怎么着这个时候来了,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沈全和方氏时常是找有事情的日子回来的,祭祖、过节或者亲戚家办酒的日子,这不年不节的,也没有捎个信回来,突然间就回来了,也难怪崔氏心慌慌。
沈陵摇摇头,无辜地看着她。
大伯母张氏说道:“铁娃能晓得啥,娘别着急,弟弟弟妹一会儿就来了。”
崔氏也反应过来了,拍自己大腿:“瞧我这,急了四六不分。铁娃,饿不饿?”
沈陵又摇头:“奶,我吃过了,不饿。”
张氏许久没见他,也怪有些稀罕,抱起他道:“铁娃咋感觉大了点,说话这口气,和小大人似的,难不成还真是进了城里头就不一样了?”
沈陵且只想快点长大,便无人可以随便这么抱他了。
崔氏准备茶水,笑眯眯地说:“可不,我们家铁娃子可聪明了,以后就是城里人了。”
便是张氏心再大,也免不了羡慕一下,谁让老三是家里头最能耐的呢。
二伯母李氏摘菜回来了,见着沈陵和方氏问候了两句,就开始闷声洗菜摘菜,默默地听着他们的交谈,张氏和崔氏也习以为常了。
沈陵头一回接触老家的人,细细观察家里的女眷,沈家的家庭结构很稳定,即便沈全和方氏收入不菲,且都进了城也没有分家的心思,一来是正统思想的影响,二来肯定是家中也比较融洽。
崔氏不是强势的性格,甚至有些老好人,李氏是个木讷不多话的人,那张氏应该是比较管事的。
婆媳几个在灶屋里头一边聊天一边准备午饭,不一会儿,大伙儿都回来了,沈家的院子里立马就热闹了起来,沈家是三间大瓦房,门在南边,瓦房在另外三边,中间是厢房、崔氏沈老头的屋子,东边是大房二房的,西边原本是三房和孩子住的地方,三房进城了之后,家里头的孩子都住西边了。
家里头一共四个男孩,大房的大郎,二房的二郎三郎,三个姑娘,大妞已经出嫁了,二房还有个二妞。
三郎比沈陵大三岁,今年八岁,皮肤黝黑,壮实得像头小牛,一看就没少在外头疯玩。沈家这样的人丁不算兴旺,不算多不算少,劳动力够用又没有太多的人地矛盾。
沈陵跑男人里头去探听了,沈老头瞧见他,嘴角也扬了起来,朝他招手,沈陵走近,沈老头把他抱腿上,刺癞刺癞的手这儿摸摸那儿揉揉:“铁娃,你奶奶说你算术很好,算给爷爷看看。”
沈全笑着说:“铁娃,给爷爷算一个。”
崔氏大郎二郎回来之后,把沈陵夸上了天,别说家里头,外头都听崔氏夸耀过。
沈全炫耀似的让沈陵展示了一遍。
沈大道:“铁娃这脑瓜子灵得很,大郎这么大的时候数个数都数不全,还得把脚给搬上来。”
大家哄笑。
大郎闻言,红了脸:“爹,您还好意思说我,您自个儿还不是五加七都算不清。”
沈二笑着说:“大哥算术是我们三个里头最差的,也就老三脑袋灵光,以前去卖东西,全靠他来算。”
沈大被揭了老底子,尴尬地咳了两声。
兄弟三个又追忆起往事,他们小的时候,世道不好,三兄弟感情非常要好,沈三仍记得沈大省着自己的半个馒头给他吃,如今世道好了,兄弟三个都成了家,虽顾着自己的小家,但仍紧紧维系着。
沈老头抱着沈陵,欣慰地看着三个儿子融洽和睦,他这辈子生逢乱世,没什么出息,要说最有脸面见祖宗的,就是把这三个儿子护全拉扯大,如今子孙兴旺,一代比一代好,以后也好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