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三国之楚鼎 > 第二十七章 一片孤城万仞山三(第2页)

第二十七章 一片孤城万仞山三(第2页)

林宁想到唐朝的哥舒翰、高仙芝、阿史那社尔,也想到了安禄山、史思明,少数民族用对了那是一把尖刀,用错了这把尖刀就等于抵在自己的心脏上。林宁并非嗜杀之人,他无数次劝项羽多行仁义,收取民心,但项羽不听他也没办法,如今翻身做主,当然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匈奴人祸乱中原,这点谁也洗白不了,战场无私怨,所以在战场上怎么杀人,是杀异族人还是敌对方的同胞,林宁都不认为是错的。既然成了俘虏,反正不是现代战争,不需要审判,林宁觉得杀一批罪大恶极的就行了,剩下的另论。

这个想法一出口就遭到田丰的强烈反对,两人下楼吃饭,田丰说的口干舌燥,林宁不接话,正好碰到拿着一卷竹简的崔琰。田丰像是遇到了大救星,抓住崔琰的袖子

就不松开了,吓得崔琰直哆嗦,心说军师难道有断袖之癖?这可如何是好?

“季珪,快劝劝主公,他要放了匈奴人——”

林宁赶紧把田丰的尾音截断:“不是放了,我再蠢也不敢大敌当前释放俘虏,只是另有打算,田公,你冷静一点。”

田丰鼻孔里直喷粗气,崔琰笑道:“琰的建议是杀一批,震慑其他匈奴兵,因为鸡鹿塞地处前线,这些匈奴兵不能长久关押,不如让晋阳来的运粮部队押回去。张刺史要么杀了,要么送到雒阳献俘,对主公的名声都大有裨益。”

林宁心说怎么就没人理解我呢?索性转移话题:“季珪先生,你手里拿的是…”

“对了,这是城中各种物资的清册,还有刚才的伤亡、战利品统计。”

林宁接过一看,随口道:“粮食够吃多久?”

“我军人数不多,张刺史举全州之力供给,半年是没问题的。”

田丰插口:“主公,匈奴兵不能放啊——”

林宁翻白眼,他算是知道袁绍为什么不喜欢田丰了,耿直是种好品质,但过于耿直就招人烦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林宁在心里默念这句话,微笑道

:“田公,你觉得招降匈奴兵怎么样?这些胡人无信无义,也没有国家观念,劫掠是因为吃不饱饭,以及单于不给发军饷,如果被我们收服,管吃管住还按时发军饷,让他们去砍同胞,应该不难。”

他想到的是明朝的朵颜三卫,在民族主义思潮席卷东亚之前,蒙古各部落真是一盘散沙,本部落的蒙古人根本不拿其他部落的蒙古人当同胞,有奶就是娘,明朝就利用了这一点。说实话,近代以前,哪怕中原王朝以大义教导百姓,仍有激烈的“华夷之辨”,也有天命、气运的说法。南宋丞相文天祥,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但蒙元鼎盛时期,宋军屡战屡败,尤其在听到元军歌唱《阿剌来》的时候,也不禁感叹天命在彼。蒙元灭宋、满清灭明,有必然因素,也有巧合因素,但如果宋明已经是民族主义高涨的王朝,而不是局限于“气数”,就算有再多带路党,宋明灭亡后元清也坐不稳天下。

田丰怒发皆张,拐杖在青条石地面使劲顿了一下,发出铿锵地撞击之声:“主公,胡人不可信!纵然要收为己用,也不在一时一刻,我军犹如垂髫孩童的胃口,根本不能消化胡兵,只有把胡人打残了打怕了,才好安抚。”

“田公所言甚是,是我孟浪了。”林宁醒悟,这时候收服匈奴兵确实操之过

急,本身实力不够,匈奴兵只要有点不稳,大军便可能毁于一旦。林宁正身敛容,对着田丰深深一揖:“田公之言,如同惊雷,宁妄自尊大,此乃大忌,若无田公力谏,宁已入深渊矣。”倒把田丰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心说不愧是成大事的材料,拿得起放得下,我跟对人了,赶紧把林宁扶起:“主公能听丰的一片愚言,丰感激不尽,对那些匈奴俘虏,主公宜早做决断——”林宁沉吟道:“杀戮再多有伤天和,再者说这些匈奴狗祸乱中原,掳掠百姓,奸淫妇女,罪不容赦。我意把他们交给张使君,建议张使君开一个公审大会,让老百姓吃匈奴狗的肉、喝匈奴狗的血。”

这回田丰没意见,甚至表示赞叹:“主公此策妙极,让老百姓审判匈奴兵的罪行,再让老百姓处死匈奴兵,不仅卖了张使君一个人情,也必然激发并州人对匈奴人的仇恨,有助于我们固守鸡鹿塞。”

“田公,有没有可能匈奴兵眼看打不下鸡鹿塞,就派兵把这里围住,自去并州腹地游荡,那样的话我们可得被并州老百姓恨死了。”

“不会的,一则鸡鹿塞据断崖形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不攻克,就等于有了一颗钉子,匈奴人怎么敢放心进入三晋之地?二则破虏校尉吕布深入瀚海,突袭匈奴部落,时间长了匈奴兵便无心作战,更不用说再千里迢迢跑去并州腹地。并州本就是苦寒

之地,和中原州郡相比逊色得多了,没什么好抢的,匈奴兵敢冒着后路被抄的风险一再孤军深入吗?”

那我就放心了,林宁默默地将目光投向东南方向,中原的花花世界,这个时代东方文明的菁华地区——等着我,我一定要逆转即将来临的乱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