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进军械,秦亮当然会召见少府马钧等人商议,次日一早、最先召见的大臣就是他们。
秦亮反复琢磨之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
对于火铳,首先是加长铳管、以增加射程。采用锻接的方式,先敲出短管、然后拼接成长管,前后修两次内膛。因为此时没有镗床,修内膛确实比较困难,要是先敲出短管、更容易打磨;这也是此前晋军的熟铁火铳、造得比较短的原因。
再把“z”字形的火绳点火機关、改成食指扣动的機关,更符合人体工学。伐吴之战前,其实少府考工室就搞出了这玩意,但当时大战在即,秦亮便决定延用成熟的经过验证的機关。
实际上点火装置最好的是燧发机关、至少在造不出镭汞火冒的时代是这样;那样不只方便上刺刀,主要是不用担心明火火星发生意外、把士卒自己身上的火药给点了!但是燧发的工艺暂时达不到,其结构更复杂、还需要使用强度更大的钢铁材料;用钢铁锻打精细零件,哪能比得上更软的铜简单?因此秦亮还是打算一步步走踏实。
不过采用火绳点火的火铳,整套工艺下来就已经够复杂了!这对于中秧集權的王朝、当然是件好事,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士族豪族谋反的门槛。
毕竟朝廷制作这些东西,很多技术是保密垄断的;即便以后技术渐渐扩散,寻常的地方大族、也很难收集到足够多的工匠。如果叛军没有这些东西,那么从武器到战术都有代差;官军要是在有代差的情况下都打不过,估计到那时候、大晋王朝也该到寿终正寝的时代了。
之后就是试造野战使用的青铜炮。以前的火炮都是青铜造的臼炮、以及放在船上的小口径炮;现在秦亮要求马钧依旧用青铜材料,制作中等口径的长管炮、专门用于野战。
理论上没什么技术障碍,先秦时期就在造青铜器了、也能铸钟。此时的工匠只要不用难度更高的钢,用青铜的话、几乎不管什么模样的东西都能铸出来。不过以前那些大口短身的臼炮、才是最容易实现的工艺,因此晋军起初主要是用臼炮,完全不怕炸膛。
青铜炮再配上木车和驽马、以高机动能力,一旦试造成功、炮车顺利成型,晋军的火力又能得到增强!
马钧等告辞之后,秦亮也从筵席上起身,想活动一下身体。只见侍中王沈、散骑常侍郭统还端坐在那里,他们当然不敢在皇帝面前失仪,秦亮走到侧门门口时、便好心回头道:“一起出来活动一下手脚罢。”
显然跪坐的姿势、古人也不太舒服,但是多年以来的礼仪习惯。秦亮也只是在里屋内、才摆了桌案椅子。
至于今日当值的王沈和郭统,他们主要是承担书佐的职责、负责把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以前秦亮做大将军的时候,都只是用普通书吏干这种活;但现在三公九卿都愿意给他做马夫了,用三品侍中和散骑做书佐、好像也没什么不行。
四个人一起走出侧门,其中还有个人是冗从仆射庞黑。
大伙从西堂这间屋出去、便是一道阁道,此乃西閤门的二楼、连通太极殿正殿与西堂。
秦亮刚想与郭统等人闲聊几句,忽然就发现、正门台基上正站着个官员。庞黑留意着皇帝的视线,马上在后面弯腰轻声道:“陛下,来的人是吴国人沈莹。”
“哦。”秦亮随口发出一个声音。
沈莹在斜对面、同样看到了秦亮等君臣,虽然隔了挺远一段距离,但秦亮身上的红色袍服、通天冠很好认。
不过沈莹没法直接过来,这阁道与西堂前面的台基不通,除非翻栏杆过来……大臣当着皇帝的面翻栏杆,当然不可能那么干!毕竟大家在这种地方、一言一行都要讲究点仪式感。
秦亮遂道:“汝去把他叫到阁道上来。”庞黑道:“诺。”
于是秦亮继续与王沈郭统闲聊。没过多久,沈莹便跟着宦官庞黑、从旁边的侧门走出来了。
秦亮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这两人还有点稀奇。冗从仆射名叫庞黑、但他既不胖也不黑,沈莹的字是伯玉,却晒得皮肤黝黑。二人的名和字,非要反着干阿。
沈莹走上前,躬身揖拜道:“臣拜见陛下。”他已经受了晋朝给的一个闲职官位,但也成了晋臣,所以改口称臣了。
此时世人的正坐就是跪坐、跪拜的含义与后世不太一样,并非明确尊卑的意思,书信里平辈也常写上“顿首”,相互磕头很常见。但人们在外面站着的时候,无论尊卑,大多也只会揖拜;除非是认错或者特别郑重,否则地面上没有筵席、大家都不用跪。不过一会进屋子里入座、沈莹多半会行稽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