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奋斗在大明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胜负难说王泾江(第2页)

第一百二十五章 胜负难说王泾江(第2页)

戚继光的鸳鸯阵大名鼎鼎,但是为什么一到北方,戚继光就没有再强调鸳鸯阵?是鸳鸯阵没有用吗?不是,甚至武警一些战术动作,还能看出鸳鸯阵一些战术原则。

是因为南北战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在对倭寇的时候,大多是散兵对敌。之所以如此。一来是江南水乡的原因,难以排兵布阵。二来就是倭寇人少。面对大明大队人马总是逃窜,在追击之中,很难保证队形。所以要散兵对敌。在散兵肉搏的时候,江南士卒不如倭寇武士,这个时候才鸳鸯阵的用武之地。

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倭寇人少。

原因很简单,军队行动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江南水乡道路通行能力,河道通行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倭寇有十万大军,不,一支倭寇有一二万大军。单单在同向行军。或者忽然撤退。或者高速机动,就能让他们原地崩溃。

数万大军聚集没有严明的军纪是不可想象的,有严明军纪情况下,对阵的时候,还以混战,散兵对敌更是不可想象的。

而分析倭寇战事,周梦臣得出结论,那就是倭寇少而精锐,在小队作战。周梦臣说的小队,不是十几个人的小队,而是几百人上下的小部队作战。毕竟对与周梦臣手下动则数千上万大队人马,数百人马的确称得上小队了。

在小队作战上非常擅长。特别是在复杂地形上,快速机动迅速脱离的能力,特别棘手。也有所谓日本武士战斗力相当不错。至于更多,更多就没有了。这也是周梦臣明知道江南倭乱的情况下,毅然也要打复套之战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双方的战斗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复套一战,而今不打将来就不好打了。而倭乱,其实最难应对的不是倭寇本身。倭寇就是强盗而已,没有脱离强盗本性,根本不难对付。

难对付的是江南地方势力,各种纠结在一起的利益纠葛,海上与陆地庞大的利益链条。倭寇反而是次之又次的问题。

张经亲自出手,反而打了一个大败仗,有些不可思议。

周梦臣说道:“有关于这一件事情奏疏的副本吗?”

藤祥说道:“自然是有的。”随即藤祥将几本奏疏递给了周梦臣,说道:“我就知道大人会问,这是特别托人从京中抄录的。是几封各持一词的奏疏。”

周梦臣谢过,拿来一看。果然几方说法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赵文华奏疏之中,写出了他为民请命铁骨铮铮的模样。他说,他到了江南之后,就看见倭寇出没,张经按兵不动,视若无睹,坐视百姓被杀杀戮。他是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多次督战。但是张经置之不理。直到倭寇坐大,才慌忙应战,与王泾江与倭寇大队人马相遇,为其所败,为了掩饰败仗,杀戮百姓,取百姓头颅报功。云云。

后面还附了很多江南士绅哭诉,说张经见死不救。倭寇劫掠地方,向他求救,张经从来不动。

周梦臣一一翻看,时间地点事情经过伤亡,乃至于死伤名单。一应俱全,看上去并不是假冒的。

周梦臣看了张经奏疏,发现张经说法与赵文华说法有一样的地方,又不一样的地方。张经说,他一直按兵不动是在等待时机。因为倭寇劫掠地方,如鸟兽觅食,没有规律。

他尝试过几次伏击,或者救援。都没有成功。救援地方,都是兵已到,而贼已远,张经手中可战之兵,不过数部,加起来不过一两万人。如果如此追逐不定,不等与倭寇交战,就已经成为疲兵。容易为敌所乘。

随即他发现王江泾之地,乃是倭寇巢穴所在,大胜之后的倭寇总是在这里汇合,然后坐船出海。

于是,他算好时间,等鞑子饱掠而归。立即发动,兵分数路,以卢镗,俞大猷,汤克宽。瓦氏夫人各领一路,合围王江泾大战一场,杀敌不可尽数,斩首一千九百级,焚烧船只无数。云云。

周梦臣将所有奏疏看完之后,就要下判断了,谁在说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