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真就把这碗饭给干了!还咀嚼得有模有样的。
此事让吴应期很没面子。
事后几日,王辅臣左等右等,始终没等到吴应期承诺的军粮,于是派人去询问。
哪知吴应期理都不理,还把王辅臣派去去问话的副将给打了一顿。
王辅臣本就不是个好脾气,吴应期欺人太甚,直接激怒了他。
天武三十一年十二月,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怨气冲天,亲自鼓噪上阵,领兵冲击吴应期军营,仓促中吴应期咽喉中箭身亡。
主将吴应期死后,其部为王辅臣所并,王辅臣旋派使持书往见徐明武,表示愿随反周。
得到徐明武首肯后,王辅臣带领周军各级军官三百余人,兵士七万向远东军投降。
徐明武第一时间整合了投降周军,放走了老弱病残及不愿意从军者,只留下了青壮,继续交由王辅臣统帅,命其引兵北返,充当远东军前锋。
徐明武之所以频繁招降敌军,连王辅臣这种墙头草都收在账下,无论汉奸还是什么人,只要能招降一律招降。
一来是避免远东军伤亡过大,以便随时应对英法殖民军乱入。
二是他想继续壮大远东军,提高北征灭周的成功率。
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月之前,徐明武收到了大明国内吏部的公文,朝廷要推行任期制,让他后年回京述职。
在他看来,岳父大人强推所谓的任期制,无非是为了制衡总督权力过大!
像他这种海外总督,在一个地方干了七八年,还没有回京过一次,朝廷再不收着点,就管不住了。
所谓两年后回京述职,正好是三届九年期满之时。
听说朝国公李少游、驸马夏完淳等长居海外的大都护、总督级大员,也被要求两年后回京述职。
徐明武已经有了预感,他在远东呆不久了。
因此,他必须要努力培养壮大自己的势力,以保证在朝廷有足够的话语权!,!
p;几轮下来,对面缺乏主力大佬,团战不敌,被一波推了老家
在文明社会中,这是不文明现象,但放在古代却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该职业喷子就是一员“名将”。
被名将徐明武喷完之后,吴三桂的噩运只是开始,得了“中风噎嗝”之症后,回营后又添了“下痢”病症。
“下痢”之症,也就是频繁拉稀,鬼知道他怎么就被骂得窜稀了
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前线医疗条件极差,不能久拖。
吴三桂刚当皇帝没多久,非常怕死,于是急急返回东都城,将战事由侄儿吴应期主持、王辅臣为副,二将共御远东军。
为安全起见,他又派出大将夏国相率十万大军,阻击威慑英法殖民军,太子吴应熊监军。
吴三桂如此安排,或许是担心太子吴应熊趁机掌权,又怕夏国相拥兵自重
果如徐明武想象的那样,周军没了吴三桂,就是一群铁废!
连周军中的“活吕布”战神王辅臣,在朱大能的骑兵师冲击下,抱头鼠窜。
到了天武三十一年九月,远东军陆续攻克了周军久据的“武昌”、“长沙”、“泉州”一带,吴三桂大军全线崩溃,远东军乘胜北进,兵锋直指东都城。
(洪承畴等人为了怀旧,东国的地名,大多用的是大明的地名,吴周政权沿用了。)
十月,吴应期及王辅臣率部退至辰龙关,死守入京通道。
辰龙关径狭箐密,仅容一骑,吴应期率大军跨隘口立五营,堙塞路径,凭险固守。
吴三桂似乎忘了,关隘虽险,但人心更为险恶。
吴应期是吴三桂的侄子,因为血缘关系成了吴周大军的主将,吴三桂赋予他全权调动兵马,王辅臣之前和吴应期有过节,正副关系一开始就很不友好,处处掣肘。
王辅臣此人,面孔白皙,长身玉立而眉如卧蚕,酷似世上流传的吕布画像,这厮打仗也很猛。
吴三桂亲征初期,便是王辅臣打头阵,击溃了朱大能所部远东军,因而得了个“活吕布”的名号。
提起这人的出身和经历,那就有故事了,简直就是乱世的漏网之鱼!
王辅臣本是大明一官宦人家仆佣的孩子,时值天下大乱,他随姐夫参加流寇造反,因一夜输掉姐夫的六百两银子,姐夫打算弄死他,结果王辅臣反杀姐夫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