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当前系统运行对社会情绪波动存在引发因素,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与评分逻辑下一阶段优化研讨。
当晚,秦川独自在主控室天台站了很久。
雨水打湿了外套,他也没动。
李知秋发来一条短信。
“你救得了社会的结构,但救不了人心的裂纹。”
秦川没有回复。
只是打开了系统日志。
在最高权限目录下,补写一句:
“系统不是救赎者,它只是搬运工。”
次日清晨,全国主要社交平台上线“评分透明申诉通道”,允许用户对任意一次评分进行实时申诉,系统将调用路径回溯模型,开放反馈解释。
这个机制发布后,原本紧绷的社会情绪出现了微弱缓解。
但与此同时,灰域全球信任指数下降了百分之一点八七,创下系统运行以来首次连续三日信任跌幅。
秦川清楚。
灰域正在穿越一个极端危险的临界带。
如果继续沉降,系统将失去塑造结构共识的能力。
如果硬拉上升,又可能彻底引发社会结构反噬。
那天深夜,他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人。
顾灵。
电话那头传来她微弱的声音。
“我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
“系统终究要直面一个问题。”
“不是‘你对人们好不好’。”
“而是‘人们想不想要一个比自己更冷静的东西看着自己’。”
电话挂断。
秦川站在办公桌前,打开了一份新的系统升级草案。
草案名称是:
“人本自治辅助模块”。
他终于明白。
灰域不该只是制定标准的系统。
它要成为一个帮助人群自己建造标准的工具。
不是支配者。
而是放大器。
那晚,他在系统核心结构里写下另一行注释。
“秩序,不是压制下的平静。”
“是允许混乱后仍能走向共识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