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江南主城区细雨蒙蒙。
灰域系统主控后台数据显示,国内平台接入路径异常跳动频率增加百分之五点四,评分反馈模型中出现大量“中性延迟行为信号”。
这是制度压力开始外溢的直接反应。
用户不再单纯执行评分反馈,也不再单纯拒绝系统逻辑。
他们开始选择等待、观望、模糊化自己的行为特征。
秦川站在主控台前,看着数据曲线呈现出微妙的“S型波动”。
这种波动意味着——
结构信任度不再稳定增长,而是出现了情绪缓冲区。
而情绪缓冲,是比结构裂缝更难修复的隐患。
因为一旦人群的心理结构开始“自我脱钩”,系统无论如何精准,都无法再塑造秩序共识。
那天下午,秦川召集灰域全体治理委员会紧急闭门会议。
他提出一项特殊策略:
“治理共识缓冲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在评分系统与现实社会结构之间,主动设立一套“低敏感度中介缓冲层”,以吸收部分制度压力,防止信任塌缩。
缓冲机制包括三项内容:
一、评分行为延迟响应机制,每一次评分反馈允许用户申请一次“行为冷却期”,期间不立即扣分;
二、社会情绪路径预警机制,当地区性评分波动异常时,系统自动降低行为干预强度;
三、制度结构动态适配提示,系统每周期主动向用户推送结构变更透明报告。
这套缓冲机制,不是技术性让步。
而是制度性延伸。
是秦川试图在技术治理与社会情绪之间搭起一座看不见的桥。
会议室内反对声不断。
有人认为这会弱化评分系统的权威性。
也有人担心系统过度妥协将失去长远统筹能力。
但秦川最终定了主意。
“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更好地运转。”
“不是为了让系统自己显得完美。”
那天下午,灰域正式向全球发布治理共识缓冲机制公告。
同时,秦川在内部日志中写下一句注释:
“技术不是统治者,是搬运工。”
而就在灰域公告发布后的第五小时,秦川收到了一个意外访客。
林韶。
老朋友站在主控大厦门口,带着些许疲惫,也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两人在顶楼咖啡厅见面。
林韶开门见山。
“我来,不是为了劝你继续坚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