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重启人生,我用金钱碾压一切 > 第九十一章 秩序缓冲情绪升温(第1页)

第九十一章 秩序缓冲情绪升温(第1页)

凌晨四点,江南主城区细雨蒙蒙。

灰域系统主控后台数据显示,国内平台接入路径异常跳动频率增加百分之五点四,评分反馈模型中出现大量“中性延迟行为信号”。

这是制度压力开始外溢的直接反应。

用户不再单纯执行评分反馈,也不再单纯拒绝系统逻辑。

他们开始选择等待、观望、模糊化自己的行为特征。

秦川站在主控台前,看着数据曲线呈现出微妙的“S型波动”。

这种波动意味着——

结构信任度不再稳定增长,而是出现了情绪缓冲区。

而情绪缓冲,是比结构裂缝更难修复的隐患。

因为一旦人群的心理结构开始“自我脱钩”,系统无论如何精准,都无法再塑造秩序共识。

那天下午,秦川召集灰域全体治理委员会紧急闭门会议。

他提出一项特殊策略:

“治理共识缓冲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在评分系统与现实社会结构之间,主动设立一套“低敏感度中介缓冲层”,以吸收部分制度压力,防止信任塌缩。

缓冲机制包括三项内容:

一、评分行为延迟响应机制,每一次评分反馈允许用户申请一次“行为冷却期”,期间不立即扣分;

二、社会情绪路径预警机制,当地区性评分波动异常时,系统自动降低行为干预强度;

三、制度结构动态适配提示,系统每周期主动向用户推送结构变更透明报告。

这套缓冲机制,不是技术性让步。

而是制度性延伸。

是秦川试图在技术治理与社会情绪之间搭起一座看不见的桥。

会议室内反对声不断。

有人认为这会弱化评分系统的权威性。

也有人担心系统过度妥协将失去长远统筹能力。

但秦川最终定了主意。

“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更好地运转。”

“不是为了让系统自己显得完美。”

那天下午,灰域正式向全球发布治理共识缓冲机制公告。

同时,秦川在内部日志中写下一句注释:

“技术不是统治者,是搬运工。”

而就在灰域公告发布后的第五小时,秦川收到了一个意外访客。

林韶。

老朋友站在主控大厦门口,带着些许疲惫,也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两人在顶楼咖啡厅见面。

林韶开门见山。

“我来,不是为了劝你继续坚持系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