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也有不少人开始夹带私货,言皇太孙李允炆天资仁厚、亲贤好学、温良恭俭让,求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而且,这些人还拿出来了“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请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按照目前的情况,也就是李存的嫡长子李标英年早逝的情况,如果按照“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李存只有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两个人,才最符合这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传位给方百花为李存生的次子李棋。
第二个就是传位给皇太孙同时也是乾太宗李标的嫡长子李允炆。
李棋其人,吃喝玩乐、琴棋书画、蹴鞠斗鸡样样精通,就是问不成无不就,他就是李存的儿子中最典型的混吃等死类型,而且他本人也没有当皇帝这么高的志向。
可以说,所有人都放弃了李棋。
而李允炆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他和他的顾问们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大乾王朝,并不喜欢李存定下的文武分治,有恢复宋朝时期制度的苗头。
这样的李允炆无疑得到了大量文官的支持。
而文人向来掌握着舆论。
有这些文人为李允炆背书,再加上李允炆符合“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李允炆当皇储的呼声相当高。
有多高?
有人一提出来请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朝堂上竟然有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大臣附议。
这要是一些一般没见过世面、或者软弱的皇帝,很可能就会顺势立李允炆为储君了。
可李存却连神色都没变地一指自己头顶的“正大光明”牌匾,说道:“朕已然立下储君,就在这块牌匾后面,若朕哪天突然驾崩了,你等一同从这里取出朕的遗诏照办即可。”
一众隐隐都有点“逼宫”之势的文武百官万万没料到李存会来这一手。
话说,这些文武百官之所敢这么逼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不是因为他们胆肥了,也不是因为他们不畏惧李存这个千古第一帝,只是因为他们有“李存已经‘老了’,就该立皇储,免得李存突然驾崩,大乾王朝会因为群龙夺位而分崩离析”的大义。
不然,就是借这些人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逼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结果,李存随便动动手,就让所有文武百官都熄了火,不管是那些担心李存突然猝死大乾王朝会因为没有皇储而分崩离析的大臣,还是想推李允炆为皇储的大臣,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你们不是怕我突然死了,因为没有立继承人,而使大乾王朝分崩离析吗?
可我已经立好了皇储。
就是我现在死了,大乾王朝都不会没有继承人,更不会因此而分崩离析。
但是,你们这些人谁也别想知道我立的皇储到底是谁。
一些大臣不无感慨:“陛下到底是陛下,哪怕他二十来年不管朝政,也绝不会被大臣牵着鼻子走的!”
同时,一些反应快的大臣无不感叹李存这手的高明。
自秦汉开始,中国皇家一直延续着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皇子争储谋反的局面。
但是,各方势力暗潮涌动,历朝历代均有发生皇子争位的惨剧。
秦始皇在立储的问题上就犹豫不决,本来有意让扶苏继位的,但是却因为时间紧迫未能下诏书,于是让李斯和胡亥以及赵高等小人钻了空子,导致大秦王朝仅仅二世而亡。
秦始皇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也给后世帝王提供了惨痛的教训。
所以后世王朝都在想办法避免因储位而祸起萧墙。
但无论他们如何处理,其结局都没有大的改变。
而这个问题,在李存这里却是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关键,李存所面临的情况,显然比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严峻得多,因为李存的儿孙实在是太多了,李存的儿孙又掌管了大乾王朝差不多一半甚至更多的大权,还有大乾王朝的地盘也太大了,这种情况下,一个处理不好,大乾王朝很容易就分崩离析了。
李存的高明还不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