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强行与董卓开战,自己不但很难打败董卓的西凉兵,而且很有可能实力大损。雒阳城中,诸事未定,现在就空耗实力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阿备也没有继续追击董卓,默认了对方的离开。
简单地修整了一番后,阿备率领着新鲜出炉的三千兵马向东而去,去追前面的刘辩、刘协等人。
在这期间,阿备依照个人所率兵马的数量不同,将苦哂封为了别部司马,将赵云封为了曲军候,将典韦封为了帐前都尉。
官职虽然不大,关键是承认了他们辽东郡兵的官方身份,算是平民上岸有了正式编制。
阿备看着赵云,就像是看到了童年偶像站到了自己面前一样,简直是越看越喜、越看越爱,恨不得当场和赵云结拜,将民间传说中的赵四给石锤了。
但阿备还是努力地克制住了自己。为免把人给吓跑了,采取了更加符合东汉情况的策略,笑吟吟地拉住了赵云的手,做足了礼贤下士的姿态。
“子龙千里迢迢从常山而来协助备,备十分感激。只是备从未在常山郡做过什么长官、有过什么仁政,子龙为何会想到来雒阳找备呀?”
“府君虽然未曾做过常山郡的长官,但却早就在常山有过仁义之举,您的仁义之名也早就传遍了太行山脉。”赵云羞赧一笑,从怀中掏出一个物什,递给了刘备,“府君可还记得此物。”
阿备将那物什接过来一看,是一个小锦囊。用的是普通的布料,做工也很粗糙。最关键的是,这锦囊的边角早已起了毛边,布料上还有许多变色的斑点,显然是一件经历了不短时间的老旧物件了。
“这锦囊,看着倒有些面熟。”阿备皱起眉头,“可又有些想不起来……”
“府君再往前想想。”赵云在旁边循循善诱,“十三年前,府君曾在太行山下的赵家村借宿,替村民们杀了来抢劫的贼人……”
阿备一拍脑门,笑道:“我想起来了!第二天我们一行人离开村子的时候,有几位村民想要跟着一起走。可惜那时候我不太方便,于是留下锦囊,约定他们之后可以凭此物来找我。”
“正是。”赵云盈盈地笑道。
骤然见到十三年前的故人,不仅仅是阿备,一同参与过冀州大逃杀的刘德然、孙乾、糜芳、高诱等人也都十分高兴,纷纷围上来攀谈。
诸葛亮原本一直奇怪,在黑山时为何自己一提起要去协助刘备,赵云连想都不想就一口答应。事出反常必有妖。诸葛亮甚至还为此暗暗对赵云留了几手防备。如今听到赵云的述说,这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躲在暗处的诸葛亮不由地松了口气,同时对刘备的敬佩又更多了几分。
他心中暗道:曾子曾曰: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主公正是因为之前的善举,才有了今日的善果。亮的主公,果然是仁义之主!
那边,一番叙旧之后,赵云又道:“那日领头的村民,正是云的兄长。兄长本想第二年就去寻府君,怎奈突然得了急病。病好之后,身体大不如前,再也无法出远门了。于是兄长便将锦囊传与了云,嘱咐云定要好好练习骑射武艺,将来为府君效力。”
人的记忆就像是卷起来的毛线团。平时不整理的时候,团在一起,什么也记不清。但一旦捋出一个头来,就能一拉一扯扯出一大团来。
阿备也不由地回想起了当年的借宿在赵家村里的各种情形,感慨之后又不禁皱起了眉头:“子龙原来是那人的小弟?可是我分明记得……那时候人人都唤你小狸……”
“那是云的乳名。”哪怕是稳重如赵云,一米八的汉子被人当众叫出乳名,也忍不住羞红了脸,“云听说,府君当时在找一个名叫赵云的善骑射的勇武之人。云敬慕府君,成年后,便为自己取了这么个名字。”
言罢,赵云还抬手行礼向刘备谢罪,真正是端方守礼、君子有德。
阿备哪里会怪罪赵云?他心中欢喜都还来不及。
阿备记得很清楚,当他知道自己在常山国落脚的村子是赵家村时,可是找了村子反复确认过的:他们村里,甚至他们那边方圆百里都没有一个擅骑射的赵云!
为此,他当年还好是遗憾了一番。
如今再见到这位由小狸成长出来的“赵云”,这位因为他的影响而给自己取名的“赵云”。阿备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天理循环的宿命感。
穿越这么多年来,阿备有过很多犹豫担忧的时候,怀疑自己对历史的改变、对他人命运的改变到底时好时坏,担忧未来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这种担忧就像是乌云,虽然不会对他的行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让他始终承受着压力。
但如今见到了赵云,那朵突然就散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既然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利国利民,又何须瞻前顾后呢?
阿备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浑身轻松,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其他人显然误会了阿备的意思,以为他是在打趣赵云。羞得赵云更红了脸,低下了头。其他人想笑又觉得不能太落了赵云的面子,于是使劲儿地憋着,最终个个都憋出了一副滑稽的面孔,倒让赵云更加不好意思起来。
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一队人马突然由前方急匆匆的赶来。仔细一看,领头的人是蹇硕与卢植灰头土脸,后面的兵士们也个个带伤。
众人不由地心中一凛。
“涿侯!”蹇硕滚下马来,大哭道:“董侯被人掳走了!”
【作者有话说】
注:还有人记得阿备之前送出去的锦囊吗?原剧情在第4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