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玄菟郡本地大族来说,公孙康这属于白壁上的污点,欲除之而后快;但对于阿备来说,这妥妥的就是藏在石头中的美玉,正是他极度稀缺的人才啊!
搞政冶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反对者完全清除干净的。这种时候,拉一派打一派就成了必然选择。
如今,他能够靠着新官上任三板斧将张王两族暂时压制下去,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当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靠人,而玄菟郡的官吏们大多是张王两族的人。
靠着郡学网罗其他家族的人才,逐步替换掉张王两族出身的官吏,逐渐收拢权柄,是一条十分稳妥有效的道路。但缺点就是耗时太慢。
为了在空窗期中继续压制张王两族,扶持一个张王两族之外的、和玄菟郡本土势力尿不到一个壶里的第三人,就成了上上之选。
而公孙康的出身、经历,简直就是为阿备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实在是太合适了!
于是阿备避开众人,又单独邀请了公孙康细聊了一番。
这个十三岁的少年虽然还很稚嫩,但文治武功都已经初具雏形,十分优秀。阿备于是越加地欢喜。
阿备热情地招待了公孙康,赠送了许多衣物器具,郑重地道:“公寿乃英才也!备愿推举为孝廉,以托国事。”
公孙康顿时愣住了。
东汉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举孝廉”。这个孝廉名额是根据每个郡的人口制定的: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后来,汉和帝对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实行了“边地优惠政策”,规定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玄菟郡地处边陲,享受“边地优惠政策”。但因为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四万多,所以也只能每三年举一个孝廉。
因此,对于玄菟郡人来说,这个孝廉名额非常珍贵,是众多大族争抢的对象。
但是现在,眼见刘备居然毫不犹豫地就将这个珍贵的名额给了自己,从来都生活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中的公孙康只觉得有一束明亮非常的光芒照进了自己灰暗一片的人生。
公孙康顿时感到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油然而生一股得于恩主以身报之的感激之情。
于是,公孙康含着热泪,以首叩地,郑重下拜:“愿为府君效犬马之劳!”
【作者有话说】
注1:查到资料显示;唐代军队在临阵的队形是50步一整。鉴于东汉处于商周和唐代的中间,这里设定为临阵队形20步一整。
注2:《三国志》: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为郡吏。
注3:《三国志》:时玄菟太守公孙琙,子豹,年十八岁,早死。度少时名豹,又与琙子同年,琙见之而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
查阅严耕望的《两汉太守刺史表》,公孙琙是桓帝延熹五年-十年(公元163年-167年)做的玄菟郡太守,公孙度是灵帝末年做的冀州刺史。所以合理推测公孙度此时应该是任尚书郎。
注4:《三国志》: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史书上没有明说这件事的时间,文中将其设定在阿备到任玄菟郡前。
注5:历史上公孙康的生卒年不详,假设公孙度是163年娶妻,164年生子,那么此时公孙康应该是虚岁13岁,勉强达到可以独立门楣出来工作的年纪了。(孙权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12岁)
注6:历史上公孙康的字没有记载,“公寿”是作者自己编的。
第69章买买买!
孙乾领了郡学祭酒的职位,开始筹办郡学。
但开办一所学校哪里是那么容易的?里面的事情千头万绪,孙乾便拉了高诱来当苦力——划掉,来当助手。
高诱醉心经典,是个十足的学痴,能参与到建设郡学这样的文化盛事当中,自然义不容辞。他每天脚步不停的从早忙到晚,忙到两个眼圈都乌青了,依旧乐呵呵的,不肯多休息一会儿。
阿备从来就不是个吝啬的人。见状,大手一会儿将高诱封为了郡学副祭酒,让他的所作所为更加名正言顺、实至名归。
高诱领到这样一个充满神圣感的职务,心中的责任感便越加浓烈。由此,做事也更加用心了。
这天,孙乾和高诱一起来到了城中一家新开的书舍。
这几天,他们两人都在忙着采买笔墨、竹简等物。
为了买到又好又便宜的书写用品,孙乾和高诱已经将城中大大小小的书舍逛了个遍。本来已经定下了其中的一家,正准备付钱的时候听说城里又开了一家新的书舍,并且在卖一种名叫“宣纸”的新型纸张,火爆异常。因此,两人便决定再去那家新书舍看一看。
到了书舍一看,那新型纸张果然很不错——细腻平整、柔软坚韧,笔墨落于上而不洇染,用笔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都清晰地显现在其上。用这样的纸张来书写绘画,就好像是在亲自导演编排一出舞蹈,令人赏心悦目、翩然若仙。
孙乾和高诱一下子就沦陷了。
这样的好东西,怎么能放过呢?就算是郡学不用,他们自己也想用啊!
孙乾立刻将店小二叫来,询问纸张的价格。然后,他就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数字。
“什么!”孙乾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这样好的纸,一刀只要八百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