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秦良玉已经五十六岁了,在武将中算得上是年迈,因此勤王过后,她留下自己的而侄子继续驻扎京畿,而自己则带兵回到了石柱,镇守边疆。
此时的大明不说千疮百孔吧,至少也是遍地烽火。
就在同年,我们熟知的一个农民起义头领--张献忠,开始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崇祯捏了捏拳头,现在陕西的民变已经闹得很厉害了,怎么又多了一股。
[张献忠就是在崇祯三年的时候,在家乡聚集了十八寨的农民,起兵响应起义军,自号为“八大王”。由于他小时候读过书,又参过军,还当过延安府的捕快,在那些真正的吃不饱饭的八辈子贫农里,显得格外多谋善断、果敢勇猛,所以很快打出了名堂。]
朱元璋大吃一惊。
他本以为大明的敌人就是关外的蒙古、女真,听天幕透露,大明也确实被东虏取代。所以在他的构想中,大明末期似是北宋那般,文恬武嬉才被蛮夷乘虚而入。
怎么……怎么还有遍地的民变呢?
他感觉自己的心在不断的下坠,似是跌到了无尽的深渊里。
想当年,他就是在各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他励精图治,辖区内尽得民心才走到今日。
却不想,他创建的大明到最后竟然变成了蒙元那边不得民心,因此遍地起义!
这感觉,就像是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
[张献忠所部和什么高迎祥李自成一样,一开始都是标准的流民作乱,就如同我们之前讲过的黄巢,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而是躲着官军主力,到处吃大户。
纵然官兵没法剿灭他们,可他们也过得不轻松。
因此崇祯七年,张献忠决定南下进入四川,在这里占一块地盘好好发展。]
朱元璋冷哼一声:“乱臣贼子,还想着学朕不成!”
()[他一开始很顺利的攻下了夔州,又想进军太平府。可算盘打的挺好,没想到秦良玉得到消息,已经率兵赶来了。
这时的秦良玉已经是花甲之年,但她和白杆军的赫赫威名依旧能震慑天下。张献忠秉持着流寇“打不过就跑”的原则,偷偷的润了。
但秦良玉是个擅兵法的将军,岂能轻易放过他?她早遣了自己的儿子马祥麟去截断张献忠的退路,母子前后夹击,大败张献忠,逼着他退出了四川,跑去了湖广。]
虽然是还没发生的事情,但崇祯听的也非常高兴,他甚至计划着要不要把秦良玉调到陕西去剿灭那些流寇。
[张献忠在湖广也不好过,又一路被赶到了河南。这时不光是他,基本各路的农民军都被驱赶到了河南境内,陷入了官兵的包围圈中。对于明廷来说,看上去一片形式大好。
但这些起义军不可能乖乖的引颈就戮,他们也联合起来,寻找出路。
张献忠就和李自成一起,在第一任闯王高迎祥的带领下,向东进发。
虽然是流寇,但是面对生死关头,他们还是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冲破了东路的围剿,直指大明的中都凤阳。]
这一句话,让老朱家的祖孙几代都屏住了呼吸,心提到了嗓子眼。
不会吧,不会吧………
[张献忠带着手下的人马突破官兵的包围圈,越战越勇,不到半天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俘虏了凤阳知府。
而且这时的张献忠也很会搞收买人心那一套。他先是当着凤阳百姓的面,历数这位知府的罪行,立即处以极刑,让百姓拍手称快。然后又把战利品和府库里的粮食分给了凤阳的贫苦百姓。
一套操作下来,凤阳底层人民以为来了青天大老爷,全都拥戴张献忠。]
朱元璋脸色阴沉的都能滴出水来。
凤阳可是他的老家!而且他自践祚以来处处优待凤阳百姓,他相信他的后世子孙也不会刻薄了此地。但他的老乡亲,仍然不顾大明二百年的恩遇,竟然欣然归附一个流寇贼子!
他怒到极点,反而自嘲的扯了一下嘴角,想到大明二百多年来对这些官绅士人又何曾亏待过。就算他打算严刑峻法约束各级官吏,不出百十年也早就变样了。只看他们后世做的事,比之两宋的文官也不遑多样。
老百姓求得不过是个温饱,凤阳的大小官那时就不贪不蠹么?恐怕是逼的他那些老乡穷途末路了,才会随便给点吃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