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只是不习惯而已,他们会尽快接受新思想的解放。
玛利亚就不一样了,她可不会管这些人习不习惯,时间紧迫,她也只能给他们上课,希望能临时抱佛脚。
‘叩叩叩!’
三声轻响,玛利亚敲打着黑板,给台下的人提醒道。
“现在是上课时间,肃静!”
由于语言上的问题,玛利亚只能用英语给他们讲课,能听得懂的干部会很认真听,听不懂的只能硬着头皮去听。
很快,课堂进入主题。
首先的必然是十六字真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打你的,我发我的
然后,便是游击战的最基本逻辑,那就是慎战。
慎战变现为四点。
第一,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第二,必须做充分的准备。第三,必须做最坏的打算。第四,在准备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遇到有利战机,亦须歼敌。
但最重要的一点,同时还是玛利亚着重且反复提及的一点,正是群众基础的建设。
“如果你们缺乏群众基础,那么,你们的游击战不可能成功,更不可能维持得长久。”
“所以,你们必须建设好属于自己的群众基础,不得有任何偏差。”
反复提及,并要求他们做好笔记。
穆共的主要领导人名叫默罕默德·阿迪莱,他同样也在英国那边留过学,所以英文还算不错。
而负责游击敌后作战的主要力量,便是穆共。
阿迪莱将会支撑着穆共的游击力量,进行群众建设。
就在玛利亚还在给他们讲课之时,南方的第一次试探性接触,开始了。
鲍斯是格里芬印度区分部部长,但负责领军作战的将军,是一位学历不低的儒将莫夏尔科夫。
莫夏尔科夫可是参与过最残酷的捷克战役,那场战役,苏德双方投入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人,高地作战几乎是绞肉机一般的存在。
所以,拥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莫夏尔科夫,在这次作战中,负责了主要指挥工作。
但对于这场作战,他并没有抱必胜的决心,毕竟他所指挥的印军实在是太拉胯了。
即使到了现在,也依旧有几个兵团无法达到指挥统一,其根本原因正是语言上的问题。
他们的语言不通,导致有时候传达命令时,需要有翻译官在场,一旦翻译官不在现场,这支部队就无法行动。
这种事情,就跟当年的奥匈帝国几乎一样,一旦翻译官被击杀或者没在现场,部队就散了。
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打得赢战争呢?
只不过,莫夏尔科夫还是有些高估了对手,同时也低估了大印度地区的奇妙匹配机制。
英国殖民政府压根就看不起穆联与穆共的联合部队,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支无关重要的民兵部队而已。
唯一值得重视的,就只有玛利亚而已。
但他们不知道那五万印军,同时也不知道玛利亚已经做好了战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