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就由我们苏联来帮助美国解决失业人口吧。”
“你们那里肯定有不少没有工作,且已经被大萧条强迫性破产的技术员工。”
“虽说在经济和环境对比下,我国还是略微逊色,但我们还是会尽为这些技术员工带来帮助。”
“如若有需求,苏联会为你们敞开大门。”
这番话,瞬间在美国境内掀起了一小规模的移民浪潮。
有不少美国技术员工,也开始心动了。
他们可是知道,美国里面有不少科学家也因为响应了苏联的号召,直接发起团购,订下前往苏联的船票。
毕竟大萧条已经快三年了,他们一点起色都看不到。
不仅如此,就连不少资本家,也响应了号召,打算在苏联这边建厂。
这些资本家自然会拖家带口地往苏联而去。
尽管苏联对资本家的限制很大,并严令要求必须遵守规则,否则会直接接管工厂。
但是,面对大萧条的美国,他们还是选择了苏联。
与此同时,约瑟夫还特意向总统胡佛提出了一份外交申请。
他希望,可以在美国这边引渡一些事业的技术工人,而工人的工资税收,可以交还给美国。
这是一条互利协议。
美国可以通过引渡工人的方式,重新赚取美元等税收。
苏联可以通过技术工人的引入,继续增强国内的工人技术力。
即使到后来,美国要求这些工人回过,苏联工人也可以通过这段时间,消化这些美国工人所带来的技术知识。
而且美国员工到来后,也必须在苏联境内消费,自然会带动苏联的内循环经济消费。
这样的双赢,对双方都有利,只不过美国是小利,苏联是大利。
最终,在大萧条面前束手无策的胡佛,选择了妥协。
对于此事,罗斯福是持有反对意见,他坚决反对将工人引渡到苏联,但最终还是拗不过身为总统的胡佛。
一系列操作之下,约瑟夫硬是把这个大萧条给玩弄在手掌之中。
可是,这些争取得来的利益,还是不足以弥补科研所带来的经济费用。
这一刻,约瑟夫可算是清楚,玛利亚根据火箭所规划出来图景,究竟是有多花钱。
那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这里也要钱,那里也要钱,没有一个地方是不需要钱的。
即使经过筛选,分出了‘重要项目’和‘次要项目’,但是在花钱上面,依旧是见不到头。
最终,在为钱苦恼的约瑟夫,将目光投放到一个已经被遗忘很久的人物身上。
他记得一个遗失在西伯利亚的黄金传闻。
而唯一有线索的人,只有是他。
前任沙皇,尼古拉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