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苏联那里将会上映一部名叫《登上月球》的电影。
这部充满了科学与幻想电影,是存在着极其硬核的科学理论。
为了让这部电影更加出色,玛利亚所邀请的人,并不只有赫尔曼,就连一些从欧美到来的科学家也被她纳入其中。
而且,身为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人,玛利亚对‘登陆月球’是有着更加实质性的体验。
因此,玛利亚是总编辑的身份,加入到这部电影的制作当中。
她开始描写剧本,描写月球那壮丽的荒凉。
同时,也开始描写星空,描写钻石般的星辰海洋。
她以绝佳的文笔,将俄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里面的浪漫却非沙文主义的浪漫,而是更加远视,更加唯物的浪漫。
充满了科学特有的浪漫,立即引起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注意。
有些科学家甚至偷偷摸摸地订好船票,打算瞒着自己的国家,在电影准备上映之际,往苏联而去。
当然,玛利亚还特意向科学家们发出了邀请。
如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和波恩等等。
除了科学家之外,玛利亚还向一位演员发出了邀请,他就是卓别林。
但也有一些没收到邀请,却通过自己的各种手段,买到了《登上月球》的电影票。
他们是hsue-shentsien,冯·布劳恩、冯·卡门等人,因为这部电影的火箭情节,牢牢吸引住他们的心。
尽管这部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玛利亚的预算也仅仅是辐射到全国上下,最大也只是到达社会主义阵营。
却不料,去辐射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各地。
借着这个全民热潮,身为第二次五年计划的主导者,约瑟夫立即去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约瑟夫代表着苏联,对外发出宣言。
他宣称道。
“苏联是一个力求走向科学,仰望星空的联邦国家,我们所求的,是人类的解放,科学的发展,星辰的扬帆。”
第二件事,约瑟夫在正逐渐展开的义务教育中,加大了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投入。
并且他十分聪明地利用玛利亚的第二次宣传标语,将其录入教科书中,广大吸纳年轻人对自然科学的投入。
教科书上的投入,让原本就热情高涨的年轻人,更上一层。
而第三件事,则是对仪器的购买。
大萧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百姓们的财富消失,就连他们的国家和企业也同样开始没钱。
反观苏联这边。
由于苏联并不在欧美国家的经济体系之内,但又因为有默克尔公司和伏尔加分公司给他们赚外汇,手上确实掌握着不少美元。
而且苏联的黄金储备并不少,再加上现在的苏联经济政策,是要求将黄金上缴,不得私自私藏黄金。
因此,现在的苏联不单拿着美元,还有不少黄金。
借此机会,约瑟夫大量购买美国那边的先进设备。
这些设备不单只有工业上的精密机器,还有隶属于科研项目的设备机器。
为了避免被美国人给忽悠了,约瑟夫还特意组织了一批由科学家组成的顾问,亲自对商品进行评估。
有价值的买,没价值的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