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放弃所有对德国的赔款需求,开放市场,并资助德国社会发展。”
这句话道出了美国政府一开始的想法。
虽说在1922年的的时候,英国政府就曾经构想过放弃德国赔款的这一方案,但因为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被搁置在旁。
这一次,轮到美国有想法。
按照罗斯福的建议,德国的欠款只是短期利益,而德国市场才是真正的长期利益。
因此,应该借此机会来博得德国信任,从而给予投资。
但碍于法国的强硬态度,即使美国有债主话语权也很难做出决定。
而这一次,由玛利亚这个第三方来提出,是最好的选择了。
然而英国还是不愿意放手,张伯伦就对此反驳道。
“《凡尔赛条约》并非不可修改,但也不应随意修改,关于这件事,我们应该从长计议,而且是内部人员。”
说白了,就是否决掉玛利亚所提出的建议看法。
但这场议会玛利亚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她的到来就是为了让苏联站在道德高地。
就跟宣传阵地一样,如果你不做,别人就会去做,然后再利用道德高地影响自己国家内的人民,从而否定苏联。
更重要的,就是让台尔曼熟悉这些繁琐的外交环境,未来的他至关重要。
玛利亚重新归于沉默,只有在英法美三国由对苏联指手画脚时,她才会出言反驳。
每一次反驳都是强而有力,毕竟英国和法国的龌龊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的美国也不是什么好人,但至少比英法稍微要点脸。
在英法美三国扯皮和英法美与苏联互扯的过程中,这场关乎到德国经济复苏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周时间。
最终,在最后的几次扯皮结束后,代表着美国的道威斯,以债主的身份开始整理计划。
再过半周时间,道威斯便整理出一份包括了经济和政治这两方面的独立计划。
虽说已经整理了计划,但要协约国成员还是得在上面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签字。
这个以道威斯名字命名的计划,与苏联没有多少关系。
德国的粮食问题确实与苏联挂钩,但关于债务与市场经济问题,则与苏联无关。
玛利亚都已经准备离开波恩,回去彼得格勒。
然而,英法美三国却刻意挽留了玛利亚,并邀请玛利亚参与最后的签名。
从明面上来看,似乎想与苏联达成一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但玛利亚对此不以为然。
协约国真心想与苏联达成和解?
先不说占据着优势的苏方愿不愿意,更重要的是,协约国的和解压根就是援兵之计。
但玛利亚还是流下来了。
至少,她想看看这些家伙有什么目的。
但没想到的是,在最后的这场会议结束之后,英国方面来了一位意外重量级人物。
他是玛利亚曾经的队友,如今的对手。
温斯顿·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