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缺少了苏联,他们三方率先展开了关于德国经济的问题。
身为财政大臣,张伯伦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德国的通货膨胀已经严重影响到德国内部的经济循环,其根本原因正是凡尔赛条约的苛刻,这一点我希望二位能够了解。”
他话是这么说,但目光只看向法国代表雷诺。
雷诺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见。
在他到来这里之前,总理雷蒙就给他交代了,这场大会他们需要让步,而这样的让步不会损害法国利益,相反适当的让步能够让法国获取更大利益。
雷诺还无法理解雷蒙的想法与做法,但他还是照做了。
“既然法国派我到来参与协商大会,自然是做了让步的准备,但要如何让步,我认为需要细谈。”
三方就此展开了一整晚的交谈。
虽说枯燥乏味,但至少在这场初步的交谈中,确立了三方的态度。
英国和美国都愿意让步,只为西欧平衡。
法国也愿意做出让步,但他们的让步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债务的持续维持,可以减缓速度,但不能停也不能少。
用了足足一个晚上,他们三方才谈妥了这些话题。
按照他们的速度,这场大会恐怕要持续一到两个星期。
然而,在第二天之后,他们的速度变快了,因为苏联来了。
作为苏联的外交代表,玛利亚亲自来到波恩城市。
但她不是一个人来,与她一同参与到这场大会的,还有一位特别嘉宾。
他正是德国共产党委员会主席,台尔曼同志。
一开始,台尔曼还有些懵,他对这场大会确实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深。
在他的认知理解中,他只是认为这个大会是真心讨论如何恢复德国经济。
可是随着玛利亚的到来,他便理解到这场国际大会的真实意图。
“英国在试探法国和美国的态度,同时也想试探我们苏联的态度。”
“法国仅想获利,但他们采取了最合适的手段。”
“美国的意图只有一个,入资德国。”
“这场大会在名义上是帮德国恢复经济,但事实上就是在以经济的方式瓜分德国。”
听到这番话之后,台尔曼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玛利亚的队伍中,直至到来波恩。
当玛利亚到来时,他便以旁听的身份加入其中。
英法美三位代表都只是瞥了一眼这个陌生人,毕竟在三人眼中,代表着苏联而来的玛利亚,才是核心人物。
枣红色的椭圆形桌子上,三人纷纷起身,逐一与玛利亚握上了手。
玛利亚自然要逐一给予回应。
短暂的问候与寒暄过后,玛利亚便直接加入到这场大会里面。
但她没有说话,只是一言不发地听着英美法三方的谈判。
在整体经济上,德国之所以会被分割成东西两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苏联的粮食援助问题。
苏联的援助自然没问题,但德国的分配却出现了严重缺漏,导致高度的分配不均。
这样的缺漏按理说不应该怪罪到苏联头顶上,东德人民更是赞美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