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奉城。
从京城方向驶来的41次列车开始进站,机车声在车站内回荡。
该列车归属奉城铁路局管辖,自京城始发,奉城为终点站。
站台上,三台黑色伏尔加-21轿车、一台小巴车停在末尾车厢的位置,静静地等待着。
车队旁有穿着制服的保卫在维持着秩序,防止站台上的旅客误闯进车队范围内。
也正是随着列车的进站,小车上的人陆续走了下来,站在了站台上,好像是在迎接着什么人。
其他站台等待上车或者候车室里的旅客们好奇地观望着这边。
有人猜测这是有大干部下来检查工作了,也有人猜测是什么了不得的外宾要来奉城参观。
众说纷纭,议论纷纷,没有一个能说得准,或者肯定地猜测。
不过他们能确定的是,这么大的排场,又是轿车又是小巴车的组队来迎接,对方的来头一定不小。
其实也不怪他们,这种到站台上安排接站,且有车队来迎接的情况属实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车队周围还安排了保卫人员护持,更显得神秘异常。
直到列车停稳,好奇的旅客们再次惊讶地发现,所有车厢门都没开,唯独最后一节的车厢门开了。
有迎接队伍里的几人先进了车厢,没到一分钟,便见车厢内接二连三地走出来很多统一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裤子、黑色皮鞋,手里拎着统一款式黑色皮包的人。
这到底是谁来了?
这阵势也忒牛哔了,看着这些人分别上了小巴车,便知道还有更大的领导在后头呢。
果然,这些人下车后,便有同样穿着,但很少有拎皮包的人在先前上去那几人的陪同下下了火车。
这些人并未在车站上多逗留,显然已经在车厢内完成了寒暄和相互介绍的程序,只说了两句便在接待人员的指引下纷纷上了小轿车。
只等轿车车队里最后的一道关门声响起,前后只用了不到7分钟,接待程序完成,整个车队缓缓启动,向站台的另一头开去。
在信号员的指挥下,41次列车车厢门齐齐被列车员打开,车上的旅客这才鱼贯而出,一边拎着行李往外走,一边议论着刚刚的见闻,结束了这趟全程732公里的旅程。
时值五月,春意正浓。
奉城的温度要比京城低一些,但相比较不会差值5摄氏度。
车队从火车站出来后,沿着宽阔笔直的大街一直往前走,道路两旁高楼随处可见,街上市民精神面貌良好,自行车队伍川流不息。
如果说京城给李学武的印象是严肃而又庄重的话,那么坐在车里看奉城,能感受到一种厚重且宽阔,还有些年轻和活力。
这里是辽东的行政中心,这里也是辽东的工业中心,远处除了高楼可见,耸立的烟囱也是数不胜数,那些烟囱冒的不是烟雾,而是辽东重工业基地的呼吸和活力。
这里的土地一马平川,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水利资源极其优秀,更具有历史人文宝贵财富。
一路上负责接待的辽东工业部门办公室人员在给李学武介绍着辽东工业的发展史和创业史。
每当路过标志性建筑,或者区域时,三十多岁身穿蓝色布衬衫,戴着黑色镜框的年轻人便要引经据典,大大地把家乡夸赞一番。
在介绍和讲述的过程中,他还时不时地趁着转身或回头的时候偷偷地打量后排座位上的年轻领导。
是的,比他还年轻的领导。
他今年三十四岁了,去年提的副主任科员,听说后面坐着的这位副处级领导才二十出头。
当然,京城多贵客,二十出头年轻有为的人比比皆是,如过江之鲫也说不定。
他在单位里蹉跎半生,早就没有了年轻那会儿的盲目自大。
从一上车开始,这位李副主任话就很少,只是目光打量着窗外的建筑,他也是因此才开始了介绍。
随同一起乘车的还有钢城工业局副主任刘立新,他也在今早的迎接队伍里,是跟着辽东驻京办副主任胡可一起来的。
这次接待任务的对象很明确,京城红星轧钢厂的管委会主任和管委办副主任,以及其他随行人员。
按道理说,似是管委办副主任这样的人员,用不到刘立新这样的人陪同,甚至都不一定用得到他这样的人单独服务。
很简单,一般企业的管委办副主任多是管委会主任的秘书,或者说是秘书业务主管。
但从胡可副主任的安排上来看,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
刚刚在站台上,他并没有资格跟着一起上车迎接,但他看见了,这位李副主任下车时是走在了胡可副主任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