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人口和海外问题
【西京报:我国人口突破五千六百万,预计今年下半年十一月份左右突破至五千七百万——】
【汉州日报:据专家估计,最迟明年底,我国人口将突破至六千万,成为世界前五的人口大国。】
【此时大清人口最多,四亿人口,英国算上印度,三亿人口,紧随其后,拥有几乎整个西欧,乃至整个南欧的西罗马以九千万人口排在第三的位置,第四是东罗马,算上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人口,大概在八千万左右,至于剩下的几个国家,哪怕是已经改变历史,提前统一的德意志,到现在也才五千万出头,虽然因为有了非洲殖民地,在粮食供给,以及移民输出有了显著的成果,但目前依旧只能排在汉国后面,至于剩下的奥地利,那就更不行了,这些年被德国高速发展,吸走了至少三百万人口,目前连五千万都不到,而奥地利不行,其他国家自然更不行了!!】
【商业报:我国人口高速增长,将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将为我们日益增长的工业,注入新的动能。】
“人口,全是人口,这段时间的报纸,是不是都有毛病,全都讲人口,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大汉人口过亿了呢!!”
茶馆内,叼着烟头的老杨头拿着报纸,嘴里的已经快要熄灭的烟头,不断抖动。
“我说老杨头,你一个烧锅炉的,在乎这個干嘛,难不成你家大孙子,还不够你折腾??”
“哈哈-——”
临近的几张茶桌上,立马响起了热闹的笑声。
“去去去,老子孙子好着呢,最近刚考进军校,你们啊,就等着看我大孙子当上将军,光宗耀祖吧!!”
“各位,各位听我说一句。”
所有人都朝左侧看去,作为财政部长的齐成栋直接站起身开口:
“从我们财政的角度看,海外殖民地,其实也是分为几档的,其中最值钱的自然是兰芳,鲜卑,这种老牌殖民地,他们工业发达,人口多,经济发展快,上缴的税收也高,而且从不拖欠……”
移民部长谭龙在半年度的内阁会议上,讲述着人口和国家,乃至科技的关系。
虽然谭龙说的很“委婉”,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他在说什么,那就是一个关乎未来大汉帝国内部权利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口,哪怕我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工业,也没有足够的工业人口,而且最可怕的是,随着工业对人口素质的越来越高,没有足够的人口,就无法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也无法培养出足够多的工程师,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其实工程师要比科学家更加重要,只不过这些都被科学家的研究出来的新科技,新理论,给掩盖住了!!”
“根据今年上半年三月的统计,光是兰芳一地,就有超过三百万人口,虽然南洋其他岛屿的华人数量因为历史原因,不是那么多,但加起来,亦有二百万之多,如果把兰芳和其他南洋岛屿加起来,总人口将超过五百万……”
而周围的人在他说完后,不约而同的对视了一眼,其中不乏“诧异”的神色,毕竟按照以往的传统,这种事情,应该是工商那帮家伙的工作,什么时候和移民扯起来了。
“而我大汉之所以能比其他国家更快的进入第二次工业化,并将优势保持到今天,最主要的不是我们大汉的科学要比其他欧洲国家更高级,事实上我们所有人用的物理,数学,都差不多,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牛顿的微积分,是英国人创作的,但是我们难道不学了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汉还能够对其他国家保证领先地位,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对工程师,对产业落地的保护和支持,远超别的国家,想想看,电明明是西方国家第一个发现的,但是他们在发现电,在发现电磁后,干了什么,他们除了做了几个小玩意,其他的几乎什么也没有干,是他们了懒,是他们不够聪明吗,不是,这只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制度,基本很难对这种见效慢,回收成本高的技术,做出有效的反应,但是我们大汉可以,因为我们的是以国家为意志倒向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工程师,而这些又会涉及人口和教育——”
此言一出,惹的周围几桌再次发来哄笑。
——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没有什么比人口更加重要的。”
“如果算上我们在其他几个地方的人口,其实我们在海外的人口,很可能已经突破了千万,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而这也是我们移民部最近几年不敢把海外人口算进总人口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这个时候谭龙则继续开口:
“按照目前的生育率,以及我们每年保持百万规模的移民速度,其实到了明年下半年初,就可以达到六千万人口!!”
“而目前我大汉人口,其实已经从去年开始,就已经以本土人口作为计算,也就说,海外人口,在正式统计的时候,是不被纳入的……”
“第二就是后来加入的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里,又以加勒比这块殖民地目前最赚钱,其中加勒比总督区的核心古巴,去年一年,上缴了超过一亿华元的税款,可谓黄金中的黄金,钻石中的钻石!!”
说完把报纸往桌上一拍:“再来一壶!!”
“当然,单一的工程师,其实还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工程师培养到一定的数量,一个工程师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百个,一万个干一件事的工程师!!”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还要大过所谓的人口增长。
“我们不傻,其他国家自然也不傻,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干的任何一件事,实则都是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的,以前如此,现在依然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