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汉永存 > 第199章 无可奈何(第2页)

第199章 无可奈何(第2页)

骊山地壳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发育出了一道道河流,而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

并且这段山脉左右对称,林木葱郁,谷峰相间,山体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形状像是盛开的莲花,洁白无瑕,美丽高贵。

而帝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近乎浑然一体,犹如莲蕊居于正中。以当时的实用角度和后代的风水观念来看,此处均为设置陵园的最理想之地。

秦始皇在即位后,为了保障自己在地下的权力,开始修建陵墓。

他深信生者应该为死者追思,无论是帝王还是臣子,都应该在死后受到莫大的荣耀和礼遇,因此他决定修建一个庞大的陵墓,用来安置自己的遗骸和随从物品。

秦始皇陵的修建贯穿了秦始皇的一生,它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竣工,历时39年,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陵墓之一。

为什么帝王都热衷于建陵墓?

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古人非常注重死亡,秦汉之后,慢慢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丧葬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提倡我们应该要遵循孝道,按规矩办事,面对任何的事情都要以礼相待,以礼服人。

华夏传统葬礼中就包括,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等严谨的步骤……

而在秦汉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相信人死后,魂与魄会分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思想广泛流行。

人们企望死后灵魂能够升天,又希望不受鬼神作祟的伤害,因此常常需要借助龙、凤、虎、鹿等神兽(鸟)的神力,有人认为它们具有沟通天地、兴瑞辟邪的力量……

所以陵墓被视为帝王灵魂的归宿,供奉和祭祀之地,以期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和庇护。

其次,帝王认为陵墓是他们死后的永恒象征,可以展示他们的权势和统治地位,让后人铭记和崇拜。

此外,陵墓也是帝王家族的传承和延续的象征,代表着王朝的永久存在。

最后,建造陵墓也可以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其实隐形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让人不停的劳动,没有时间想多的,就不用吃饱饭没事干,就造反了,有利于国家安定。

因此,历代帝王们对建陵墓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资源。

其实这些帝王都知道自己的肉身终会腐烂消失,但是石头不会。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将随着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永远留存在世间,供后人凭吊。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古往今来,历史更替,多少王侯将相化为尘土,只有那些陵墓留了下来,如秦始皇陵、金字塔、泰姬陵等等。

“罢了,派人守着吧,估计有密道,或者机关。”

刘瀚已经猜测到她们可能在秦始皇陵中,可也没有办法。

“侯爷,要不我带人去挖了?毕竟是前朝的了,挖了就挖了,熊大和老光的仇不能不报。”

挖别人陵墓是极其不道德的,要受到很大谴责的,特别是帝王之陵墓。

当年,楚平王听信馋言,将大夫伍奢全家斩尽杀绝。伍奢次子伍子胥历尽艰难,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率领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

相传,伍子胥为父兄报仇雪恨,曾经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怒鞭平王尸体三百下。

《史记·伍子胥列传》: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

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