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朝就已经有高梁烧酒这种度数很高的白酒,不过此时朱楩使用的还是米酒,主要是度数低,不容易醉人。
醉酒容易出乱子,可别把本来挺喜庆的宴会搅和了。
他更怕的是那些压力积压了一个月的士卒们喝多了之后酒后失态。
万一真有哪个营地的部队军旅闹事了,对于这些有功之臣,追随着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精兵强将,他是处决还是不处决?
所以最好别出乱子。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明朝就有烧酒了,那蒸馏技术是不是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而且插一句题外话,烧酒就是白酒的一种,而且有历史记载也很早了,据杜康造酒所述,烧酒最早起源于夏朝君王也就是少康,又叫杜康,因此杜康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的酒祖、酒圣、酒仙等称号。
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更有一种说法可以追溯到唐朝,比如李肇写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和雍陶写的‘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等等,都和烧酒息息相关。
(PS:题外话,之所以额外提这么一嘴,主要是最近网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一种声音,说白酒是近代外国传进来的酿酒技术。靠一个先。)
毕竟是凯旋的庆功宴,而且还是大获全胜,明军以损失三万人的‘微弱’阵亡率,却消灭了思伦发,乃至俘虏了二十万敌军,更把刀干猛这个隐患彻底歼灭,大家可谓是开怀畅饮。
这份功绩确实不敢想象,其实从之前的八百里加急捷报传入京师应天之后,满朝文武也在讨论着。
尤其是关于这位十八皇子朱楩的名号,许多人发现,他们甚至不曾听说过。
也有人隐约记起,大半年之前好像确实有这一号皇子被册封为了岷王。
朱楩封王那已经是四月份的事了,以前又是小透明一个,会被人遗忘也算正常。
可现在,他却成了满朝争论的焦点,就连朱元璋最近开早朝时,也是多次提及朱楩的功劳,只是没再提什么朕之虎子的称谓了。
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考量,甚至已经做出安排,比如年底前给朱楩送一些东西什么的,可这事不是以自己或者朝廷的名义,而是以太子朱标的名义。
朱元璋还特意问过数次朱标和朱楩的关系,以及朱标对朱楩的感官等等。
这让朱标很是疑惑,父皇这是怎么了?怎么总觉得父皇突然没那么高兴,甚至还有些焦虑?
朱元璋自然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
沐英能够主动请辞撤出云南,这让老朱很开心,觉得这个养子果然没有白疼,对咱可谓是忠心耿耿别无二心。
可是要把云南全都交给朱楩那小子吗?
云南有云南的特殊性,在别的地方可以让藩王只掌握兵权,由地方官员主持地方政务。
可云南全是土司,于是在朱楩去云南之前,一直都是沐英军权一把抓的。
而一旦沐英离开云南,朱楩可就是货真价实的云南王了,到那时,云南的一应事务就全是他掌控了。
偏偏这个臭小子还我行我素,甚至给自己撒谎撂屁的,又被朱元璋怀疑朱楩一开始就在韬光养晦想逃离自己身边。
他想干嘛?去云南准备拥兵自重好造反吗?
朱元璋不得不担心,一旦让朱楩彻底掌握了云南,没有一丁点掣肘,这小子不得上天?
他也不得不为太子的未来大统所考虑啊。
不得不说,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的继位可谓是操碎了心,甚至连自己年幼的儿子都在算计。
可就算朱元璋已经如此煞费苦心,朱标却还是惹火了朱元璋。
原来是在年底官员考绩时,时任左都御史兼任礼部尚书的詹徽,竟意外调查发现了一个贪官的罪行,于是赶紧禀告了朱元璋对其捉拿归案进行审讯。
朱标得知此事以后,却跑来找到朱元璋,表示:“父皇,如今年关将至,许多家人都想过个团圆年,还请您从轻发落啊。”
可洪武大帝朱元璋最是嫉恶如仇,尤其对那些贪官污吏酷吏最是深恶痛绝。
比如这詹徽的左都御史下辖的都察院,就是特意为了监察百官由前朝御史台所改制而来的。
毕竟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还受到过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元朝的政治混乱,故以猛治国。
最严厉的时候,哪怕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都要格杀勿论。
那真是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