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陆时还是拒绝了詹姆斯。
这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倒不是他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而是担心惹火上身。
诺奖刚办的那几年,为吸引各路大佬的青睐,诺委会是相当没有节操的,净不干人事。
他们唯一的原则就是能蹭就蹭,
这里的“蹭”,指蹭流量。
就比如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年竟然颁给了特奥多尔·蒙森,
这位德意志人的身份非常多:
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
唯独没有文学家。
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也相当奇葩:“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不朽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非常之离谱。
很多人怀疑蒙森获奖纯粹是因为名气太大、在史学界地位太高,
这符合“能蹭就蹭”的原则。
陆时担心被利用,
试着想象,诺委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情况下,透露了陆时对某作家或某作品的评价:
“伦敦政经客座教授、《枪炮、病菌与钢铁》与《罗杰疑案》的作者、著名历史学者陆时认为,xxx并不足以匹配诺贝尔文学奖,并给出了xxx的评语……”
画面太美,不敢想。
诺委会赚足噱头、蹭够流量,陆时却跟人家结下了梁子,
这生意太亏。
所以,浑水还是暂时不要蹚比较好。
接下来的时间,陆时的主要精力在《镜报》的筹办,
但也只是瞎忙活,
有斯科特和库珀两名专业人士,再加上沃德豪斯的影响力,配合伦敦大学联盟的名头,办报没有什么阻力,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陆时反倒成了闲人。
幸好,辜鸿铭来了伦敦后就没再走了,时不时地来拜访,凑把手打斗地主。
这一次,陆时不会再像上次那样让着他。
“炸弹!”
“我再炸!”
“嗯,走了。”
……